红军长征两次过礼县
点燃革命火种赓续红色基因
·信仰的力量指引北上会师新征程·
在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里,
礼县形成母亲送儿打日寇,
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情景;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永葆生机的内在基因,
以奋斗者的姿态
不断开创红色文化建设新局面
时光,总在回望中给人以启示,在历史长河的沉浮中,有许多古迹遗址早已片瓦无存,云烟一般过眼即逝,留给后人无限的长叹。然而,那些被称作精神遗产的东西把人类历史分割成一个个独立而又相连的单元,并由此构成人类恢宏的历史长卷。
年9月间,刚刚走出草地的红二方面军曾先后两次途径礼县,活动了16天时间,足迹遍及全县大部分乡镇,进行大小战斗十余次,有力的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了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广泛开展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按照党中央和方面军总指挥部的指示,红军每到一地,指战员们向群众热情地宣传抗日,宣传革命道理和先进思想,帮助提高老乡的觉悟水平。
▲礼县籍父子红军郭庚源和郭景山塑像
同时,帮助群众扫地、担水、打碾、垫圈、收割庄稼,放牧牛羊,对群众的利益秋毫不犯,宁肯挨饿受冻,也不随便进屋,乱拿东西。在红军经过的乡村,到处都流传有红军帮助群众、遵守纪律,动人事迹。在行军途中,红军为了充饥吃了地里的包谷、洋芋或蔬菜时,在无处付钱的情况下,就把钱系在包谷杆上或放在菜地边。
与此同时,他们还用实际行动感染教育和启发受压迫的贫苦大众,利用书写标语、开会座谈、演戏、教歌等办法,号召民众组织起来,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作斗争。沿途道旁和各村墙上,都书写宣传标语,红军书写的这些标语,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许多老百姓都自发地要求参加红军闹革命。踊跃张贴安民告示。在礼县上坪乡,红军在集市醒目的地方张贴“打倒鲁大昌,活捉毛炳文”,“打富济贫”等标语;在罗坝梁坪村梁启堂家墙上,书写“不愿当亡国奴的民众自动起来成立抗日革命委员会”标语。红军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穷人笑逐颜开。
街头巷尾谈论着红军是咱穷人自己的队伍,要让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红军要北上抗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参加红军打日本,收回我们的东三省;财主家的粮食和财产,都是穷人的血和汗,我们要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分财产等热议话题。
▲罗坝乡梁坪村梁启堂家墙壁上红军用红土写的标语。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红军利用自己的行动戳穿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谣言惑众,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逃走的群众纷纷返回村庄,积极帮助红军筹集粮食、经费,不少人腾出房子、热炕让红军住,拿出自家的口粮让红军吃,军民互敬互爱,很快打成一片。
在湫山乡,红军还利用集日杀猪宰羊,做好饭菜招待群众,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现年90多岁的费昌祥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他只有7岁一天到晚跟着红军叔叔看热闹,还有一个班的红军战士就住在他家里。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许多往事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上坪乡大堡村农民李翠翠的母亲还让两位女红军战士吃住在她家里,临别时,她和女红军战士拥抱在一起难舍难分。李母给女红军备足路上的干粮,女红军还把随身带的针线盒给李母留作纪念。
▲湫山乡86岁的老人费昌祥对记者说:“红军当年住我家”。
在提高群众觉悟的基础上,红军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建立各级政权,成立抗日救国会、游击队,打倒土豪劣绅,维护社会治安。群众帮助红军站岗放哨,带路送信,筹集粮食军需,扩大红军队伍。
仅龙林乡,就有贫困农民胡天元、潘清玉和郭庚源、郭景山父子踊跃参加红军。还有杨保华和湫山乡的邵海,石桥镇谢湾村的马智,上坪乡农民,马世格、李彦堂、包荣荣、杨步高、李翠香(女)等,这些礼县人民的优秀儿女义无反顾地参加红军,积极投身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事业,在红军队伍中南征北战,驰骋疆场。有的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把忠骨埋在异地他乡,有的从延安派回家乡开展地下斗争,成为地方党组织的骨干力量,为礼县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礼县籍老红军郭庚源画像
▲礼县籍老红军郭景山
▲礼县籍老红军邵海
▲礼县籍红军战士胡天元(左)
礼县籍红军战士潘清玉(中)
礼县籍红军战士贾迎福(右)
红二方面长征两次经过礼县,在全县境内播下了革命火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崖城乡还成立了由八名贫苦农民组成的“礼县抗日救国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支前活动。红军走后,一大批进步青年以红军为榜样,积极传播马列主义理论,建立湫山、白河地下党的组织,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年人们颂扬红军的山歌,有不少传唱至今。“一心当红军,扛枪杀敌人,打倒鲁马两匪帮,为民立大功;一心当红军,扛枪杀敌人,打倒军阀和日寇,人民享太平”。“要解恨,斗豪绅,要太平,打日本,要想永世不受穷,赶快投奔贺老总”。“红布条条胸前挂,一把马刀腰间跨,跟上红军闹革命,抗日救国打天下。”“红军上了秦山村,我送新郎去参军,不扯肠子不扯心,革命成功我来迎”。
这些朴实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歌谣,成为红军长征在陇南山区革命活动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礼县人民与红军之间的深厚感情。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它深深扎根在礼县人民的心中,成为世世代代教育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年红军长征经过洮坪时贺龙军长居住过的民房。
硝烟已散英魂在,长征精神永相传。尽管龙池湾战役已经过去了85个春秋,但历史不会忘记,礼县人民不会忘记红军当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在这片热土上的流血牺牲,不会忘记他们满怀革命激情,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翻越高耸入云的雪山,穿越人迹罕至的草地,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人间奇迹!
在长征路上,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临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倍于己的敌人。英雄的红军指战员几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奋不顾身地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举世无双。据统计,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征途上,平均每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礼县路线图
在龙池湾,远眺悠悠西汉水与天行,犹闻卯水河喁喁与地语。红军烈士的英灵凝成怒吼,聚成呼啸,使你奋斗,他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冲锋陷阵,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一往无前。正因为如此,天地钟灵之气,渗透在将军梁,碧血丹心映照在罗家堡。它是现实的,又是象征的,在这儿你能听到血水汩汩的申诉,心脏怦怦的呐喊,使人感到活生生的灵魂的激荡,从而认知民族精神浩气长存,永远光辉闪耀。因为它以红军的鲜血和生命凝成蔚然天地间的一种伟大神魄和浩然正气,将永驻于礼县人民的心中,千秋万世,亘古不息!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科书。每当我站在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龙池湾战役遗址,我的心情就久久难以平静,那场虽已过去近一个世纪,但永远不会消逝的鏖战,在我心头垒积起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屹立在蓝天白云下,令人永远肃然起敬!
回望峥嵘岁月,那见证铁血荣光的山洞,好像还在向人们诉说着那场血战的残酷激烈,红军留在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步都是信仰的足迹,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支撑着他们战胜千难万险,从胜利走向胜利。当他们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天地将是多么广阔,生命将是何等荣光!
▲年老红军战士、礼县人大主任郭景山给学生们讲革命传统。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澎湃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有信仰和意志,有目标和方向,有士气和力量,有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有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每一次向历史回眸,都会使人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龙池湾以它雄壮的气势,见证礼县大地的沧桑巨变,必将继续激励全县人民传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饱经沧桑而永葆生机的内在基因。
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还有新的雪山草地和预想不到的惊涛骇浪,我们要充分利用宝贵的红色资源,讲好礼县故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党的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接续革命火种,传承奋斗理想,筑牢践行宗旨的坚定信念,迈开追梦的步伐,风雨无阻,坚毅前行,闯关破阵,持之以恒,努力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作者:祁波
编辑:严京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