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以来有两个北京:一个是外地人眼里的北京,一个是皇城根下长大的人眼里的北京。那里有蓝天,白鸽,红墙,灰瓦,那里的孩子们在胡同里窜来窜去,大人们过着简单而讲究的日子。
在记忆里,那样的北京是不朽的。
而我眼里的北京,是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城市,那里有着多年的文化沉淀,有着新中国的一切辉煌的历史,值得我们去走一走,看一看。
春节期间的天安门广场依然是人山人海,每一个第一次来北京的人,都会到这里瞧一瞧,这里几乎是旅游固定打卡地。
刚到北京的那天下午,我们到酒店稍事休息后,步行去天安门。一路上经过几次安全检查,身份证随身携带,背包也同步检测,让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京城的“威严”。
起不来早床看升旗仪式,看看降旗仪式也不错。五点三十七分,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国旗,我们安安静静地拿着手机和相机,共同见证这一庄严神圣的一刻。此时的寒气让我们有点哆嗦,一直拿着相机的手开始感觉到疼痛。
往回走,华灯初上,古老的城墙在温暖的光晕下,散发出渐变的红橙色的光芒。落光了叶子的老树上,有个月亮在轻轻注视着我们,仿佛认真在听我们说话。
提起北京,当然不能不说故宫。人们说,如果没有故宫,北京也就不能称其为北京了,胡同和四合院也就失去了意义。比如御花园里的那块琴砖,传说中的那条密道,还有故宫周围百姓的生活,故宫与普通人家的关系。
张国立担任制片人的《国家宝藏》在央视播出后,很多人心里便种下了故宫这根“草”。后来,观看了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解读工匠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很多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坚守理想,默默地付出。此行,看到了之前在节目里曾展出的宝藏。可能因为是故地重游,我们体会到故宫的有了些许变化,管理也更加人性化了。例如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座椅,增设了单独的女洗手间等等。尽管在参观文物的过程中,因游客人数过多,让大家都有些浮躁和不爽。
故宫气势恢弘,行走在凸凹不平的砖路上,让人浮想联翩。站在空旷的殿宇,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世界很大,我们很渺小。
故宫的文化底蕴和拓展方式,得天独厚。加上今年有了宫灯展,午门的新年特展,显得格外热闹些。
景山公园位于故宫的正后方,我们逛完了故宫已是下午四点十分,原想从神武门直接到景山。走到半路上,被工作人员告知,即将清场。我们只得从角楼原路返回,再由东华门出宫。那天在故宫博物院我们走了足足的两万多步。出了东华门,步行到景山公园要绕一段路。已经很疲乏,在路边等了半天出租车,没有空车经过。后天选择坐“三轮车”。司机还是位六十九的老爷爷。京城果真不同凡响。我问老爷爷,您这大岁数,还在外面挣钱呀?这天也挺冷。
老爷爷回复说:“闺女,你想错了,我干这个,就是图个热闹。这年头,谁还缺了这点钱啊,是不?”我笑了笑,心里想着,这也许是京范儿的一种表现吧。上一次来北京,去长城的路上,出租车司机一路侃大山,从接见各国元首到领导人的八卦秩事,讲得眉飞色舞,全程都不容我们插嘴说话。或许,这北京老炮儿多,侃爷更多。
此行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泡在国家博物馆,如果不是因为行程临时有变,没有事先带足干粮,可能会在里面呆到闭馆。博物馆负一楼的展厅——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我们伴随着文学和图片,将自己置身于在历史的长河中,看风起云涌,岁月更迭。
颐和园属于打卡式旅游景点。不得不佩服清朝的几位帝王,集全国的财力物力,把整个西湖妥妥地搬到了北京城。
圆明园虽然占地面积大,但是留下来有价值的东西较少。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历史要真能冻结在某一个时刻,该多好。从西洋楼遗址里,可以窥见和勾勒出圆明园的奢华和精美。国之殇,永世不忘。
此次北京行,除了游览心仪的故宫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打卡地——国家大剧院。我们提前在网上购买了京剧《龙凤呈祥》的票。观看的当天,座无虚席。入场时,我们被告知不能摄像,不能拍照。演员的服装精美,扮相加分,体态传神,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一部京戏,不愧为国粹。虽然明知会违反剧场规定,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偷偷地拍了一张现场照片。
北海公园、天坛公园、南锣鼓巷走马观花似的过了一遍。恭王府因为消防改造暂时未对游客开放。
北京的大小胡同,名人、大家都在此居住过。蛛网密布的胡同编出了北京城的血脉,更织出了北京人的日子。有些胡同的名称,就承载着一段故事。
北京,一座值得深度游的城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