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下午,济南市景山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数学教师线上聆听了吴正宪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中的《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变化与教学改革》主题讲座。吴正宪老师以“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重在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为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及变化;二、“事物分类”与“数据分类”内容分析及案例解读;三、“平均数”与“百分数”内容分析及案例解读。

在解读“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及变化中,吴正宪老师首先用分层的形式清晰而完整地呈现“统计与概率”的所有内容,指出“统计与概率”划分为三个主题:1.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统计图表、统计量)3.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概率)。随后为我们指出“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变化:一是把小学阶段“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二是将原来“数与代数”领域中的“百分数”内容移到“统计与概率”领域。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确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会事物分类、能绘制统计图表、能计算平均数和百分数。面对大数据时代,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特别是在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进而感受数据的力量,逐步学会思考、表达与交流合作。从而落实培育学生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核心素养。

吴正宪老师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形象而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将“分类”改为“数据分类”?这样的调整与我们过去常说的“事物分类”有哪些变化?提出了什么新要求?教学中我们该怎样认识和把握?“数据分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经历从具体“事物分类”到抽象“数据分类”的过程。一是对生活中一般“事物”的分类,可以对分类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即把事物的不同属性用数据或符号赋值;二是通过调查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类,本质是根据信息对事物进行分类。教学中要从简单的“事物分类”逐步过渡到“数据分类”。在呈现方式上,一是按照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垃圾分类);二是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进行分类(如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并为我们提出了教学建议:1.对接生活经验,在亲自参与活动中学会“事物分类”;2.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学会“数据分类”方法(数据赋值、数据分段)。

吴老师以“哪个小组跳绳水平高?”“‘三百星’的故事”“‘水资源’资料阅读”的教学案例解读了有关“平均数”的涵义,结合“套圈活动”认识百分数学习的意义,使我们明确平均数、百分数是统计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百分数作为表达统计量的一种形式,是承载着信息的重要数据,是人们判断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大数据时代,它们的统计应用价值尤为凸显。

??

最后吴老师指出,统计学即是科学,也是艺术。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目的不同,面对同样的统计数据,也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结果。对于判断的结果,没有错与对之分。教学中要改变学习方式,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培育数据意识。

在听取吴老师在线讲座的同时,老师们收获颇丰,把自己的学习感悟在数学教研群中进行分享交流。

教师感悟

此次线上研训活动,使老师们对课标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并指明了在统计与概率中教学中的方向。今后,老师们会在边研读课标边教学实践中,改革与创新并存,专业引领与教学反思共进,不断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优异的学习成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