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胡同,可以先以康熙年间的一个故事作为引子:英国驻北京的公使曾经嘲笑:「北京这么大的地方连个两层楼房都没有!」但当康熙看到欧洲绘画中的住宅时感叹道:「无疑欧罗巴乃狭小可鄙之邦,盖臣民无足够地气可接,以安家重土,竟居于半空。」
北京可以很明显地分为紫禁城与胡同两个部分,前者是帝王的居所和宫城、后者是平民百姓的住宅。随着皇帝制度的废除,紫禁城成为废宫,成为供人旅游观光的故宫博物院。
北京城的基本结构主要形成于元朝,当时为元大都,代元而起的明朝,本来建都南京,然而朱元璋驻守北平的庶子篡夺了皇位,也是后来的明成祖,选择了北京作为帝国的都城,确认了北京作为帝国中心的基本格局。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盖了一座世界最大的都城,将原来的九区四百街扩增到三十六区一千一百七十街,为了排除蒙古人所留下的「晦气」,夷平原来的宫殿,埋葬于挖沟渠所制造出的泥土之下,将泥土堆积起来的山丘就是今日的景山。按照风水学的看法,景山是为了让紫禁城背有依靠,抵挡北方下来的阴气。
在紫禁城外,明成祖于前门设立了商业区域,其中有餐馆、茶馆、戏院、票号,甚至还有男女娼妓的「窑子」。相较于内城的棋盘式设计,外城的街道则大小宽度不整,长度也互异,蜿蜒的小径较难管理,盗贼易在胡同中逃窜,故官方下令夜晚在胡同的入口设立栅栏,这也是前门胡同称为「大栅栏」的原因。
以紫禁城为中心的京城形成了棋盘式的格局,胡同之中多数是由四合院连接而成,与官方制式的规划相比,胡同展现出民间的生命力,从元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整座北京超过七千条的胡同。
胡同里的生活很惬意吗?
在年,住在北京的记者写道:「干燥晴朗的日子里,路上软软的泥土会卷起如雾的尘土,遮住你的脸和胡须,让你最亲密的朋友也难以辨认。一到下雨天,地上的泥泞可能淹没膝盖。」
但是,年代的乔治凯兹(GeorgeKates)曾经在他所写的《丰腴年华》之中记录下北京胡同四合院当中的生活:「时光总是优雅闲散地过去,像温文儒雅的绅士;这是一个如此独特的所在,城中奢侈的时光仍坚守原地。」
胡同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当中,印象有好有坏,或许是肮脏、泥泞的所在,也或许是具备古都魅力的优雅。就像每个时代的人、每个城市的人都对自己的城市有所赞美、有所批评,但是胡同所代表的就是北京的生活情调、地方特色。
「胡同是北京的第二道城墙。」如果将它们拆毁,「历史就在我们的眼前被抹去。」作家老舍的儿子舒乙对记者如此说。
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北京也开始向现代化大都市转型。这样的转型使得北京的交通堵塞、社区破碎,同时也使得居民的公共空间减少,只有「奇形怪状」的新建筑和垂直状态的高楼大厦兴起。北京的道路越盖越宽,交通却愈加壅塞,因为本来居住在胡同之中的居民被迫拆迁到郊区,但他们又得回到城市中心上班。本来具有生活功能的胡同,现在的居民被迫迁入新建的高楼之中,他们的生活所需则要开车到沃尔玛或是家乐福等超市购买,使得交通问题更加无法解决。而历史悠长的胡同,则慢慢消失在都市的喧闹中,人们留下的唯有一声叹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