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安阳古名亭
文/王汝海
回眸安阳古名亭,我们不能不想到一个如何弘扬安阳亭文化,使之服务于文化兴市、建设旅游名城的问题。所谓亭文化,除了亭建艺术的“物化”形式,还应包括亭名、亭联、亭记、亭咏、亭掌故等“非物质”性因素。举凡旅游胜地的亭建筑大都有名称昭示游客以便于称谓。名亭之所以成为名亭,大多是因为有文人墨客撰写亭记、亭联、咏亭诗赋一类的作品,扩大了它们的影响。
具体到某一个亭建筑,会因年久失修而破损乃至彻底颓灭,但亭文化源远流长,永远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因此,本文拟对安阳的古名亭略加介绍。
(一)安阳的古驿亭
园林中的亭,是中国园林文化中璀璨的明珠。然而,“亭者,停也”(《说文·高部·释名》),中国最早的古亭,大都是实用性的建筑,例如位于驿道旁专供驿使和旅客止息的的驿亭。所谓驿亭,不单指独立存在、仅供小憩的凉亭,而是有屋舍可以暂住、备驿马可供换乘的驿站,也称为驿馆。
见诸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安阳古驿亭有两个:
一是安阳亭。据《资治通鉴》记载:“晋穆帝永和五年,赵彭城王遵至安阳亭”。安阳亭属都亭一类,即城郭附近的亭舍。由此可知古代的安阳城,已是中原地带南北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镇。又据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所记,此亭在晋代尚有亭名,后来失传。彭城王,即后赵石虎的儿子石遵,为争帝位曾率兵过安阳,到达邺城后,杀死异母弟而登基,半年后被杀,在位天,其葬处不明,亦无谥号。
二是高亭。据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搜神记》云:相州安阳县南有亭,宿者辄死。后有书生宿,夜半,有人着皂衣,来呼亭主:‘此有客耶?’曰:‘然。’喑嗟而去。又有一人衣赤者,来问如前。移时无复来,生乃呼亭主问之:‘向黑衣者为谁?’曰:‘北舍母猪。’‘赤帻(zé,头巾)者谁?’曰:‘西舍老雄鸡。’‘汝是谁?’曰:‘吾老蝎也。’天明掘之,得蝎大如琵琶,毒长四尺,并及猪鸡。亭遂安静。”按《搜神记》乃晋代干宝所撰,其中搜集了很多流传于民间的怪诞故事,故知高亭最晚也是建造于晋代。
安阳亭与高亭,都曾见证过古老安阳的历史沧桑,迎送过难以计数的匆匆行旅。其中,有关高亭的险恶传说虽属于荒诞不经之谈,但却折射出了古代许多游子迁客死于异乡、驿使差吏毙命旅途的人生悲剧。然而,位于相州安阳县南的这个古驿亭终因一位书生的勇敢行为而变成了通衢大道上的平安之所。很显然,这则故事在赞美勇者智者的同时,也向人们证明了邪不压正的真理。
(二)洹上会盟亭
秦朝末年,原六国诸侯相继起兵,图谋复国。其时,项羽为楚将,北上救赵,与秦将章邯大战,势如破竹,章邯面临胜败皆难免遭奸相赵高陷害的命运,不得不在亲信劝说下向项羽求和。起初,项羽不允,后来虑及楚军已粮草不足,不能速胜,才答应与章邯会盟。因为谈判地点在“洹水南殷墟上”(《史记·项羽本纪》),后人曽建亭纪念,名曰“会盟亭”。
伴随洹水公园的扩建而侨置的会盟亭,位于湖塘北岸土冈的最西端。亭呈六角,金黄琉璃瓦攒尖;亭柱为红漆圆柱,除南北出口处,都有绿色美人靠(条形靠椅)相连。登亭四顾,弥望的是一片翠竹,有幽径穿越其间;满破松柏与杂树,掩映着亭南的陡阶与亭北的下山甬道。游客之中不乏书法爱好者,他们会驻足亭前,瞩目匾额上“会盟亭”三个大字,领略名家墨宝的风韵。
然而,登临会盟亭给予我们的感受,绝不限于亭姿华美带来的视觉愉悦,以及亭下小憩享受到的身体上的舒适。有人曾撰园联曰:“千年古都,百回演义;一掬洹水,半部春秋”。会盟亭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标志,正是“百回演义”中的一个回目,“半部春秋”中的一个章节。在安阳古代亭文化的发展史上,会盟亭是我们迄今为止知道的唯一一座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亭子,这应是它形毁而名存史册的原因。
会盟亭怀古
曲径通幽藏小亭,
一片顽石记会盟。
秦楚征战多少事,
留与后人说废兴。
(三)韩琦与安阳名亭
元朝人纳新所撰《河朔访古记》曰:“相州郡廨园亭雄壮华丽,甲于河朔。”这里所说的“郡廨园亭”,包括郡署建筑以及与之相连的后园、康乐园,统称为“安阳郡园”。其中所列园亭有八,即御书、红芳、求己、迎合、狎鸥、观鱼、曲水、广春诸亭。另据《省通志》记载,八亭之外尚有浮醴亭与面山亭等建筑。
安阳郡园系宋朝名相韩琦于至和二年兼判相州知府时所建。此前,已有部分建筑;郡园建成后,后任知府杜纯等又不断增修新的项目,使之成为河朔地区最负盛名的一个官家园林。
郡园诸亭之狎鸥亭、观鱼亭
郡园诸亭中,韩琦于狎鸥亭、观鱼亭情有独钟。据志书记载,此二亭皆在忘机堂前的水池旁。其中,狎鸥亭得名于《列子·黄帝》中一段记载:“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据此,后世常以“鸥鸟忘机”“狎鸥”等词语比喻纯朴无杂念的人,或形容人与人无所猜忌地真诚相处。在一般情况下,多用来描写超脱尘俗、忘身物外、倾心山水的隐逸生活。韩琦有《狎鸥亭》诗曰:
亭压东池复坏基,
园林须喜主人归。
憩棠犹茂应存爱,
植柳堪惊近过围。
鱼跃藻间谙物性,
月沉波底发禅机。
群鸥只在轻舟畔,
知我无心自不飞。
环境如此幽美,人与池鱼和水鸟相处得如此和谐,再加上水月相映的情趣,堪称是一幅人间仙境。
观鱼亭之名,来源于“濠上观鱼”的名典。《庄子·秋水》篇讲过一则故事,大意是庄子与惠施同游于濠梁之上,见鲦鱼出游从容,便就人能否知道游鱼的快乐展开了一场趣味盎然的辩论。惠施说,你又不是鱼,怎知道鱼很快乐?庄子反问他,你又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鱼的快乐?据此,后世常以“濠上观鱼”“观鱼”“临濠”“鱼乐”等词语来表达逍遥游乐或借指游乐的场所。因为爱此亭,韩琦又有《观鱼轩》(“轩”字疑为“亭”之误)诗曰:
雨后芳池碧涨秋,
观鱼亭槛俯临流。
时看隐荇骈头戏,
忽见开萍作队游。
喜掷舟前翻乱锦,
静潜波下起圆沤。
吾心大欲同斯乐,
肯插筠竿饵钓钩?
这首描写雨后临亭观鱼的七律,与《狎鸥亭》诗有着同样的旨趣,堪称姊妹篇。
两首诗皆作于熙宁元年,即韩琦第二次以宰相身份兼判相州知府期间。狎鸥亭、观鱼亭与忘机堂三位一体,其题名之意皆归于“忘机”二字,表现了一代贤相心正无邪、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
除了郡园里的亭子,韩琦于硙(wèi)亭似乎更有着独特的感情。“硙”,即磨。据唐代僧人释玄应《一切经音义》解释:“硙,北土名也,江南呼磨也。”韩琦第一次以京官身份兼判相州知府时,曾兴建一项惠民工程,即双轮水磨,并筑亭纪念这一盛事。他在《春日硙亭同会诗》中曰:“金汤西北绿荫中,双硙当渠一脉通。”“金汤”,“金城汤池”的略称,指当时的相州城池,据此可知双磨的位置、环境与水源。此后,又曾多次作诗来记录他每次还乡任职时牵挂双磨的感受。“轩楹遇葺知还旧,花木欣来似见春。已作州人游观地,即期同俗乐芳辰”(《再葺双硙》)。其时,双轮水磨,磨亭,以及周围的花木,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四)广春亭与鞭春风俗
亭建筑是中国园林风景中的奇葩,堪称为国粹。其中,亭名含有“春”字的名亭很多,例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耸立景山之巅的万春亭等等。在安阳,古时也曾有带“春”字的名亭,这就是宋代相州康乐园中的广春亭。
广春亭在昼锦堂西北。据《省通志》记载,该亭系韩琦的后任知府沿袭旧名而重建。与该亭有关的风俗是:“每岁立春前一日,迎土牛于东郊,至日鞭春于此。”
所谓迎土牛鞭春,从根儿上来说,实际是中国古代迎春习俗的延续,只是其形式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异同。宋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曰:“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迎春牛入禁中鞭春”,由此可知宋代京城的鞭春仪式是在宫禁中进行,参加庆典的当然只能是百官及皇族成员。宫禁之外,各府县官员组织的鞭春仪式则是于立春前一日迎春牛置于官署之前,到了立春那一天,便为春牛披红挂绿,以彩鞭鞭打,象征催耕与迎春。惟其如此,只有二十四节中的立春可称为“打春”,却没有“打夏”“打秋”“打冬”的说法。所谓“春牛”,至迟在宋代已出现“土牛”的形式。宋代诗人范成大《立春日郊行》诗曰:“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由此证明鞭打的春牛不仅是泥土做成的道具,而且也表明鞭春的活动地点在城郊的农村。
那么,在相州康乐园广春亭畔举行的鞭春仪式有着怎样的盛况呢?史无明文。然而在安阳民间,却流传着鞭春的另一种版本:地点在城东南一公里处某村的村南。到了立春这一天,县太爷要在老农陪同下亲自扶犁做一做“躬耕”的样子,中午由县太爷夫人荷担送饭。县太爷完成“躬耕”仪式后,便由官吏执鞭抽打土牛三下,以示催耕。有趣的是鞭牛人的站位:如果立春的日子靠近头年的腊月十五,执鞭人要站在土牛的前面;倘若立春靠近正月十五,执鞭人要站在土牛后面;倘若恰逢正月初一或初一左右,执鞭人须站在土牛的一侧。这种站位实际是在提示春耕时间的提前、推迟或不早不迟。由于鞭春仪式在城郊田间进行,每次都呈现锣鼓喧天、笙管齐鸣、观者如堵的热闹景象,形成了官民同乐的盛大庆典。
鞭春风俗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相州康乐园内的广春亭无可争议地成了亭文化与鞭春文化融合为一的标志性建筑。
(五)许有壬圭塘建名亭
元代名臣许有壬,字可用,汤阴人。元仁宗延祐二年,登进士第,历官七朝,在四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明辩力诤,不知有生死利害”。晚年以老病致仕,卒谥“文忠”。因生前曾任中书左丞,世称许中丞。
许有壬在安阳老城西建有圭塘别墅,囊括景延堂、泠然台、嘉莲亭、安石院、松竹径、桃李溪、双洲、孤屿、柳巷、菊坛、药畦、蔬圃等景致。关于嘉莲亭,文学家欧阳玄所作《圭塘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塘皆种莲,作亭于中,……亭成,有莲一叶两花,名曰‘嘉莲’。”圭塘嘉莲亭即缘此得名。
嘉莲亭具有怎样的造型?已难考证。有一则描述三苏祠瑞莲亭特征的文字这样说:六角形,攒顶,顶部跟柱架比起来显得硕大,远远一看,直似一朵焕然盛开的莲花;顶上青灰色扣瓦构成流畅的线条,也跟莲瓣上的脉纹一模一样。由此可以推想,嘉莲亭作为水上之亭,也应该和瑞莲亭相似。
嘉莲亭建成后,许中丞常和家人、朋友以至地方文人荡舟圭塘,流连觞咏,嘉莲亭自然也成了墨客们争相吟咏的对象。这些诗作收入《圭塘欸乃集》,为安阳亭文化增添了不少光辉。许有壬之后,圭塘年久失修,至明代嘉靖年间,已荡然无存。今日洹园有圭塘新桥,孤屿、荷塘等景点,登振衣亭俯瞰夏日新荷,似可想像当年嘉莲绽放的胜景。
(六)崔铣与明代名亭
明代教育家崔铣,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弘治十八年进士及第,入翰林,任编修。因得罪大宦官刘瑾,于正德四年()被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翌年,刘瑾伏诛,召还北京翰林院史馆。正德十二年(),引疾告归。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被召入京。次年,擢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三年,因议大礼冒犯了世宗,罢职返乡,潜心于研治学问。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因病乞归。卒谥文敏。著有《洹词》和《彰德府志》。
和崔铣有关的名亭有三座:
一是来鹤亭。据马理《来鹤亭记》所记:崔铣的父亲升至四川参政,谢事还乡,结庐城南中村,构亭其中。亭子落成后,忽然有两只仙鹤飞落亭顶。恰巧就在这一天,崔铣进士及第的喜报传来,因以“来鹤”为亭名。
二是小适亭。《洹词》所收《小适亭铭》曰:“我屋之对,载辟一园。作亭以茅,背负西垣。”据此可知小适亭为茅亭,相当朴拙。又云:“弦之诵之,游己息己。绰绰在我,炎炎在彼”。这是《小适亭铭》收尾的几句,画龙点睛地点明了亭名“小适”的含义。在崔铣的仕途生涯中,曾先后三次告归还乡,在城西的后渠书屋潜心治学、授徒与著述,朴拙的小适亭正可象征崔铣淡泊名利、行如“董生著书”“司马独乐”的高风亮节。
三是菉竹亭。据清代嘉庆年间贵泰《安阳县志》记载,明代诗人李梦阳《空同集》有《为崔后渠咏菉竹亭》诗一首,其词曰:
崔家孤亭万竹里,
绕窗栗栗青琅。
结实当春凤不馁,
托根有地龙且蟠。
霜风飘萧起空谷,
美人翠袖生暮寒
彼湛盈盈一水隔,
望而不见徒自叹。
这首诗起笔交代亭子的归属、环境,从而点明菉竹亭得名的缘由。次写春竹结实与扎根。相传凤凰以竹实为食,因有“凤不馁”之说。再次写秋竹临风,通过“美人翠袖”的比喻状竹色、竹影之美。最后宕开一笔,写崔铣所开后渠,与诗题中“崔后渠”照应,并以“一水隔”“望而不见”表达了不能与心仪之人相见的遗憾和感慨。
三亭之中,以来鹤亭最为人津津乐道。出于对崔铣人品与学问的崇拜,有关崔铣的民间传说多带有传奇色彩。但传说不是历史,唯有小适亭与菉竹亭才真正与崔铣的人生命运、处世态度及人格魅力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七)圣水亭与黄龙抱珠
在安阳古代名亭中有个圣水亭,它的出名与一口神秘的水井有关。据清代嘉庆年间贵泰所修《安阳县志》“八角井”条引元代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记载:“彰德路(元代称“路”)城中丰安坊有观音禅院,宋天禧二年所建。寺有八角井,父老相传,井中常有云气如虹,众谓有宝,探之,深不可测。郡人周邯,得昆仑奴,善入井,曰水精。请入井底,良久出曰:‘一黄龙抱数颗月明大珠,熟睡。’水精惊,亦病死。”文称“城中”者,是因为宋代所建相州古城周长十九里,南门在今南上关街南端的井楼一带。后人所称周长九里十三步的彰德古城,系明代重修时裁原城之半所得。
观音禅院规模宏丽,历史悠久,但八角井的历史更长。宋代文学家苏轼《仙游潭》诗云:“我欲燃犀看,龙应抱宝眠。”其注引晚唐人裴铏《传奇》文曰:“周邯有奴,善入水,名曰水精。相州八角井,夜常有光如虹。邯命水精入井,良久,出曰:‘有一黄龙,极大,抱数颗明珠熟寐。’”据此可知,有关八角井的灵异,至迟在唐代已经广泛流传于百姓的口头。后经裴文传播,“黄龙抱珠”便成了后世文人习用的名典。苏轼之后,明代“嘉靖七子”中的谢榛游彰德,作《白龙潭》诗曰:“浩歌秋水边,惊破白龙梦。明月落深潭,疑是龙珠动”(见谢榛《四溟集》),则是“黄龙抱珠”这一名典的化解与活用。
古人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因八角井有灵,不仅宋朝人在此建寺,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人们更在井上建起一座亭,名曰“圣水亭”。听老辈安阳人讲,亭内顶部有一木雕彩龙,映入水井后,影随波动,宛若苍龙在井内翻腾。该亭于民国初年被陕军所拆,寺院也在安阳解放前夕的战乱中被毁。
“黄龙抱珠”是安阳人杰地灵的象征,也反映了广大百姓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八角井配以井亭,曾被列入安阳十六小景之一,名曰“八角古井”。时至今日,我们不敢奢望圣水亭能够重建,但愿后世人的心头能够有圣水不枯,永远闪耀着如虹似霓的光彩。
(八)清末洹上有名亭
养寿园
袁世凯晚年,在安阳老城之北的洹河北岸,曾兴建宅第,自号“洹上村”,百姓径称为“袁宅”或“袁寨”。袁宅分为两部分:其西为三行九宫院,供九个妻妾居住;东为花园,以孝钦显皇后所赐“养寿”二字命其名曰“养寿园”。园北筑有假山,山南有一人工湖。除了养寿堂、谦益堂、五柳草堂、乐静楼等建筑,更有各式各样的小亭子点缀其间。
临洹亭以其南近洹水而得名;名字虽普通,却可标志袁宅的位置。
枕泉亭
枕泉亭其名见诸古诗,可寻得两个出处:一是“松林枕泉”,语出唐代诗人戴叔伦《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三首》中的名句:“尘世休飞锡,松林且枕泉。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锡,即锡杖,系僧侣外出游历四方时的携行之物。讲席,学者讲学或高僧讲经的座位。二是“径花枕泉”,语出宋代乐史的五律《钟山寺》中的名句:“千峰夹一径,一径花枕泉。听泉复看花,行到钟山前。”泉水不能当作枕头来枕,但却偏偏着一“枕”字,这就是诗人用语的独到之处。
澄澹亭
澄澹亭以其所临之水清澈而微波荡漾之状得名。“澹”为多义词,引申为宁静,语见《老子》上篇十五章(修身)“澹兮其若海”对于心境的形容。意译为:宁静深沉啊,像浩淼的大海。
洗心亭
洗心亭得名于《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之句,意谓洗涤心胸,排除杂念。后世常用此语典,如孟浩然诗句:“迟尔长江暮,澄清一洗心”(《和于判官登万山亭因赠韩公》)。
垂钓亭
垂钓亭含姜太公临渭而钓之意。
接叶亭得名于唐代大诗人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及宋代词人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中的名句。杜诗原句是:“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青。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张炎化用“接叶暗巢莺”之句,其词开篇曰:“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阳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张词本是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而亭以“接叶”为名,只是用来暗示春深时节莺鸣密林的美妙景象。
余如滴翠亭、瑶波亭、泻练亭、待春亭,不一而足
袁宅的历史并不长。其中的亭建筑也伴随袁宅颓毁而名存实亡,为安阳的古代亭文化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九)关于弘扬亭文化的几点思考(结束语)
如何弘扬安阳的古代亭文化?
首先,要像古人建亭时那样,给予恰当的命名,以便称谓。
其次,亭建筑的命名应体现与周围环境或其他主体建筑的内在联系。
再次,当今的亭建筑,也可适当借用安阳古名亭的名字。
再其次,有些重要的亭子,应该有亭额、亭联、亭记。放眼国内的历史名园,其中的名亭大多借文人墨客的手笔而生辉,得以传扬。可是我们,有过让安阳某些华美亭建筑变成未来的历史名亭的设想吗?
限于篇幅,点到为止,不复赘述。
年4月,初稿于师院书斋。
年8月,修改于洹滨住宅。
作者简介:
王汝海,安阳市人,年11月出生于城郊王潘流村。
年负笈离乡,就读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大)中文系,始以“艾蒿”为笔名在院刊、《文学青年》《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发表诗歌习作。年请调,于四月初返安,先后执教于市二中、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累职中文专业副教授。退休后,因合校注名于安阳师范学院离退休干部之列。其间,曾先后用真名与笔名(朱韵、苍山、弦月等)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语文知识游戏、语文专业类论文及文学评论,被戏称为“杂家”。
出版作品有:《成语游戏》()、《拼音游戏》()、“小学生知识游戏丛书”()之《拼音游戏》《字词游戏》《成语游戏》、“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家新传”(.6)之《古文领袖韩愈》《戏剧泰斗关汉卿》(与吴继路合著)。参与撰稿并已出版的书籍有:《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8)《中国古都安阳》(.6)《文化古都——安阳》(农村版.3,城市版.1)《娘娘庙村志》(.4)。
曾任安阳市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个人简历被收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等辞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