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示:
最早的中国典籍中,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有“包戏大龍生于震居于睢”既“伏羲有熊氏,生于太湖,居于淮睢”的记载。说明江淮伏羲的有熊在先,所谓黄帝的有熊或猃狨在后。
证明了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同时,又告诉国人:我们的最早祖先,来自江淮与太湖,一个可以生长扬子鳄并传颂为真龙的地方。越南、缅甸和朝日韩都自称始祖为炎帝,比以黄帝为始祖的中原人早了至年。但是以“有熊”和“大龍”为证,江淮和太湖的先帝伏羲,又是炎帝千年的祖先。
中华民族的早期祖先中没有黄帝,黄帝有熊和轩辕之丘不在中原
众所周知,“黄帝”和“轩辕”并不是人,而是一个延续了至少30代约多年的帝王级与公侯级氏族部落联盟的番号。史中并没有他的世系垂直连续的记录,支撑在他们所说的那个时代。所谓黄帝生于年前普世无争,再前移赶早就会让后世无法上连。
黄帝族的图腾是“能”既“龍”的下面“三条腿”,而故意没写成“四点水”的“熊”。“三条腿”的“龍”是江淮物种,“四点水”的“熊”就肯定是北方的。因为尽人皆知,尽管“熊”在北,“能”在南,新郑和双槐树与“有熊氏”无关。
正如学界常有人以“无稽”和“失稽”,来否定“会稽”境内“良渚‘诸稽’国”的存在,将“黄能”既“有龍”说成“有熊”或“黄龍”,是否也可以喻示其在考古勘史专业上的“无能”与“滑稽”?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为什么有些人非要把“能”既“龙”说成“熊”呢?因为这样可以指鹿为马、浑水摸鱼。
如果国家平台专业上顶尖的学术者也这样干,名誉和学风受置疑的,就一定不会是他个人,而是整个国家的学术界。由此可见,“能”与“稽”的认知与发挥,可以映证学术的正恶与真伪。
为了贩卖他们些黄帝都城在新郑的幼儿园学说,他们不惜鼓吹良渚不如一个叫双槐树地方的谬论。双槐树和新郑比黄帝古老,说双槐树和新郑是黄帝之都就是等于毁了这里和他们自己,因为他们不但不学无术还喜欢口没遮拦。由于他们因文革后专业领域青黄不接时上位,掌控了文史考古专业的教学、科研与出版的关键部门,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拨乱反正,反而被他们建成了以“有熊”和“失稽”,来取代与偷換“黄能”和“诸稽”等“无能”又“滑稽”的学术谱系与伦理。
一、年前的河南,没有某人说的“早期黄帝文明的中心”
据中原网与巩义媒体快讯: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某人也参加发布并做点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历时15年,在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都发现了距今0年左右的高等级都邑遗址,显示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倾向,但中原地区却没发现,我感觉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某人认为,良渚0年的高等级文明倾向,不如年的河南双槐树更文明。
1、年前,某人中原的黄帝之都还长期泡在洪水之中
某人又说:“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不是实际情况,黄帝的活动区域应该是以河南为中心,所以鼓励一些机构开展相关研究。令人欣慰的是,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双槐树遗址发掘的意义在于,实证了在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
如果黄帝文化如某人所说是年前“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则可证明我们的文史专业遭遇了重大挫折,因为黄帝文化不到年。
某人表示,“在这一阶段,文化上的中国已经形成雏形,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而在实际上,当时双槐树及周边的历史条件与环境背景,不适合大面积全方位的文明建设,成为帝王都城则更无可能。
从双槐树到新郑,当时还没有演化到黄帝文明,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我们再行开展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的讨论与勘证。某人“黄帝的活动区域应该是以河南为中心”论,是否考虑过开发双槐树者并非黄帝而另有其人。
墨子《兼爱》说:“禹治天下,凿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西周礼器《遂公盨》铭文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吕氏春秋》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所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
从上古开始直到大禹时期,从双槐树到新郑的环境大都是《本经训》“水逆行…蛇龙居之,民无定所”,哪有条件去建设某人所要的“文明中心”呢?何况,某人所谓的黄帝,当时的身份还只是“侯”并非王者,黄帝的名号也是双槐树人建设家园成功年后才有的。
2、年后,从黄帝到颛顼全部建都于江淮的穷桑,然后才去了中原
历史上,黄帝“居有熊”、“居轩辕之丘”的说法从来都是主流。其中被引伸与攀附的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与山东等地,看过本文后就不会再抱残守缺地还要说这里那里了,因为真实的黄帝之居已呼之欲出了,肯定不会在当时还水天一色四野沧茫的双槐树与新郑。
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战国《世本》以及汉代《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都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这个“有熊”的“轩辕之丘”到底在哪里呢?某人为什么只要黄帝,而不闻不问双槐树与新郑的“真龙”与“天鼋”是什么呢?
《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周本纪》张守节《正义》曰:“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帝王世纪》曰:“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帝王世纪》曰:“少昊邑于穷桑,以(穷桑)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
《帝王世纪》曰:“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看来,从黄帝到颛顼至少四代黄帝之君,都是先立都穷桑,再去了河南或山东,穷桑才是黄帝之都。因为河南或山东并无鳄鱼和天鼋,所以穷桑一定是另有其地。从“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少昊邑于穷桑,颛顼始都穷桑,黄帝徙曲阜,少昊为穷桑帝,颛顼徙商丘”看,曲阜与商丘均非黄帝族原创的都城穷桑。
这个“有熊、穷桑与轩轅之丘”到底在哪里呢?《山海经·大荒南经》讲:“有荣山、荣水出焉。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爵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
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習鸟],食之不灂。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天鼋即轩辕”,其地呼之欲出了。当然,能在史前中国扮演“文明中心”或“广域中心”角色的,只能在前5代炎帝时期叫“开创”,后12代炎帝叫“继往”,全部11代黄帝都只能叫“开来”。
二、请某人先搞明白,“有熊”和“轩辕”到底是什么在哪里
关于炎黄二帝的姓氏,《国语·晋语四》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这一段话来的太突然,说了不知几个意思,(1)说青阳是己姓;(2)说青阳是姬姓。(3)说黄帝的姬姓出于姬水;(4)说炎帝的姜姓出于姜水。上面这四个意思,看上去好象规制森严,其实是非常无序。因为至今,没有人能在中原找到春秋以前的姬水和姜水在哪里。
1、“轩辕”族诞生了“黄帝”,“天鼋”就是“轩辕”
倒是《国语·晋语》的上级《国语·周语》说了实话:“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说逄公是伯陵之后,还是大姜之侄,那么大姜与伯陵显然就是姬姓母系的共祖了。
大姜是古公亶父的元妃,周王季历的母亲,文王周昌的祖母。但是其父系的姬呢?《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孙伯陵”。大姜与炎帝的关系已经很清晰了。重要的是,出自天鼋的姬水或姬氏的地望在哪里。
天鼋在哪里呢?《山海经·中次九经》“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黾,多产鼍”。《周语》说:“武王伐纣,星在天鼋”。
《注》星,辰星也。天鼋,次名。一曰玄枵。《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鱓与处”。
“文身断发,鼋鱓与处”,显然是说江南、江淮和东海,因为在十世黄帝活跃的距今年前至年前,太湖、江淮和东海都叫江南,东海海岸线把山东、豫东、皖西与苏北的边区,淹的只剩下几个山头,只有鼋的地方太湖、江淮和东海,才是有文明社会的人类摇蓝。
《集解》曰:“鼋生南方,江湖中”。《竹书纪年》中也有鼋鼍为‘梁’的故事,记的是周穆王出师九江,大量捕杀癞头鼋和扬子鳄,用它们的身躯来搭桥渡河以利军士伐城。癞头鼋的图腾就是“天鼋”,扬子鳄的图腾就是“有熊”。
“天鼋”是“轩辕”的发音;“有熊”真名“黄能”既“黄龍”,也就是黄帝和轩辕的老家和出处。癞头鼋和扬子鳄,现在都是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只能存活于九江至上海沿线的江淮与湖泊。
在全球,鼋只生于印度(东部和南部)、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中国(东部和南部)、新加坡(已灭绝)、菲律宾(吕宋和棉兰老岛)和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
在中国,鼋则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云南(河口、澜沧、普洱)、广西、海南等省。人类最早的姓氏图腾出土于江苏宿迁年前的顺山集遗址,猴形的巫支祁、猪形的豖韦氏和熊(龍)形的神农氏,这与当地原生的族群姓氏的记载映衬后非常吻合。
2、“有熊”是“三足鳖”既“扬子鳄”,“有能”就是“真龙”
关于三足鳖,《山海经·中山经》说:“又东南三十五里,曰从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鳖,枝尾,食之无蛊疫”。郭璞云:三足鳖曰“能”。仅此一证即可排他性地否定黄帝有熊氏生于山陕甘豫冀鲁等省的传说,因为三足鳖就是扬子鳄。自古至今,扬子鳄只能生存于苏浙沪皖赣边区。
关于“能”与“熊”,《尔雅·释鱼》云:“鳖三足,能”。《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云:“鲧之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渊。‘熊’,音乃来反,下三点为三足也”。
《述异记》云:“陆居曰‘熊’,水居曰‘能’”。束皙《发蒙记》云:‘鳖三足曰熊’”。然《尔雅·释鱼》止云“鳖三足,能”,不作熊,《说文》亦无“熊”字,知“熊”是后起字。古人显然很怕后人指“熊”为“能”,因为“熊”在北,“能”在南。
在《国语·周语下》中,周景王对伶州鸠说:“我姬氏出自天鼋”,钟山所在的江南,与穷桑所在的地方,炎帝时期叫南岳衡山,黄帝时期叫轩辕之丘。轩辕既天鼋,唐兰释为“大黽”,而郭沫若谓:“此等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盖所谓‘图腾’之孑遗或转变也”。他具体解释说;“当即‘天鼋’,盖古之轩辕氏也”。
(见《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本文王耿案:古人认为:说“诸稽国无稽”是“滑稽”;指“能”为“熊”就是“无能”。
《山海经·西山经》言:“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鼓(楼)亦化为鵔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郭沫若认为“犹言出自黄帝”,“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鵕鸟既黄鸟,稷米既黄米,黄米亦高粱,粱山既梁山。稷米(炎帝柱既炎帝稷)与鵔鸟(帝俊与后稷),是轩辕之国的族源与图腾,钟山之子的鼓封之地,“人面而龙身”,升格为与伏羲和炎帝一样的规格了,直到帝喾的“春夏乘龙”,这才是黄帝一族的名称之源与图腾之源。
龙的图腾就是鳄鱼,也就是扬子鳄。扬子鳄在江淮一带还被称为“猪婆龙”、“鼍龙”和“土龙”。龙图腾的形成与龙图腾的出处,也形成了中华民族早期先民群体中的龙凤崇拜,从伏羲至炎黄无一例外。中华鳄既扬子鳄,扬子江在苏浙皖边区,而扬子鳄只能生活于扬子江畔。伴生扬子鳄的王倪一族,也就是《库方二氏甲骨卜辞》中的男主角,他们既见证了中华文明在江淮起源的盛大与光辉,也是中华民族龙凤图腾的原创作者。
3、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研究,只能从“扬子鳄”开始
有人说黄帝的“有熊国”或“有熊氏”的“熊”,出自犬戎一族有娀氏的“娀”字,娀与熊音近,“娀”既“熊”。《魏书/序纪》说鲜卑拓拔是黄帝族“昌意少子之裔,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似可襄证轩辕既犬戎的渊源。那么,黄帝是中原以西的血统了吗?非。《山海经·大荒西经》说:“炎帝之孙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郝懿行疏:“互人即氐人国也”。《殷武》有“氐羌”,郑笺云:“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所谓中原“黄帝”与“氐羌”,出于炎帝族自江淮上溯的西迁(上下于天)明矣。
最早的中国典籍中,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有“包戏大龍生于震居于睢”既“伏羲有熊氏,生于太湖,居于淮睢”的记载。说明江淮伏羲的有熊在先,所谓黄帝的有熊或猃狨在后。证明了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同时,又告诉国人:我们的最早祖先,来自江淮与太湖,一个可以生长扬子鳄并传颂为真龙的地方。此时,还有人想辩论说:“震”与“睢”,“有熊”或“轩辕”在“山东、中原或天水”吗?我们不禁要申请先笑一会会。
然后再请问:上述这些地方可以生长扬子鳄既“真龙”吗?你认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是胡说空谈无出处无凭据的吗?真龙原名鼍龙,又名中华鳄,扬子鳄。俗名土龙,猪婆龙。《汲冢周书/王会》说“会稽以鼍”,正如崔钟雷《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说“扬子鳄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中”。安徽宣城建有世界上唯一的扬子鳄保护区。年,保护区命名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此中华文明诞生于江淮的物种类排他性证据外,此区还有更加惊耸的人类起源的遗址集群。
年第2期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杂志刊登了李传夔《安徽潜山古新世的化石》文,指出年出土的距今多万年前,在中国长江下游的安徽省安庆市的潜山县,出现了全球最早,可以诞生猴、猿、人的灵长目更猴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所研究员童永生认为:“亚洲或者说中国可能是更猴形类、灵长类、皮翼类动物的重要辐射中心,甚至是起源地”。此外,江淮的鄂荆州、湘衡东、苏溧阳、皖繁昌和苏泗洪,也先后出土了全球最早、最大、最密集的灵长类遗址。
三、也有倡抑新郑既有熊的,但是否认的在早期,提倡的都在后世
“有熊”和“轩辕之丘”的所在。就是有秃头鼋和扬子鳄的地方,然后就是帝俊与后稷。这就是本文王耿主张以“有城、有王、有仙、有工场和有市场才有文明”的时空座标来划线,严格按照“起源早、程度高、规模大、持续久和影响广”的结构,“遗址、地名、文物、物产、风物、水文、天象、图腾、神异与籤纬”的系统等十维参数的考核勘证,来综合鉴识史前人事时空的最新标准。因为很久以前的二维考古勘证法,与三维考古勘证法,说服力的基准与标志性的偏颇还是很大很悬。
1、支持和提倡“新郑既有熊”的,都在很晚的后世
能够支持王巍新郑说的,历史上不乏其人,但都是后世文创。《大明一统志·古迹》说:“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广舆记》说:“轩辕丘新郑,黄帝生于此故名。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古迹》说:“轩辕丘在新郑县境,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读史汇说》说:“帝榆罔之世,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生帝于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因名轩辕”。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年代更近现代的文创,在支持某人的新郑学说。《御批历代资治纲鉴》说:“黄帝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年,方毅、傅运森在《辞海》中解释:“轩辕史称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丘”。他们为什么会仅凭几句古言而并无相应证据就执迷于有熊国和轩辕丘就是新郑呢?难道考证靠证据链而不是所谓谱系的科学精神他一点都不需要了吗?
2、说明“有熊既鳄鱼,轩辕既天鼋”的,都在很早的先世
关于“有熊既鳄鱼,轩辕既天鼋”的关联记载,早期的历史学载述亦络绎不绝。汉代焦延寿《焦氏易林》说:“黄帝,有熊国少典之子”。《白虎通义·号篇》曰:“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和《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有熊”。《辞源》中“黄帝”条的释文是,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云:“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里”。
还有更早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也说:“帝颛顼乃令鼍先为乐倡,鼍乃偃寝,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此外《帝王世纪》亦言:“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说道:“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这些黄帝和轩辕,夔鼍既扬子鳄之间的纠缠,充分证明本文“轩辕既天鼋,有熊既真龙”的正义,是科学且公允的,因为历史上早有定论,本文只是提示与汇编。
《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山海经》曰:荆山(又名楚山)之首曰景山,睢水出焉。东南流,至於江,其中多丹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言:“《郡国志》曰:‘平阿县(今江苏金湖与安徽天长)有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道:“帝驰至荆山…”胡三省注:“荆山在濠州钟离县西八十三里”,既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睢水因汇入临淮的洪泽湖又名古淮或古睢,此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既苏皖边区明矣。
三、良渚与江淮,已是全球公认的史前文明第一方阵,某人多虑了
中国考古协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率先认为,良渚古城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可称为“中华第一城”,这也是全球学界的基本共识。
某人欲以双槐树顶翻良渚充抵黃帝之都的想法很莫名,是否仅凭执念,因为黄帝文明比良渚文明晚了年,如果硬要拉提黄帝文明靠前,其身后的帝系就要在现已悬空年的基础上,再亏空年。本文王耿丝毫不怀疑他们还要以学术研究为名强行往下干,但其结局的悲催只能是中国考古与中国历史的巨大污损。
1、中华民族的0年文明,终于得到了全球公认
年和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著名考古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曾两次实地考察良渚遗址,参观良渚博物院,他认为“良渚遗址是中国大遗址保护的样板”,并提出“良渚水坝遗址极可能为世界最早水坝”。“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正是在科林·伦福儒的主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自各国的审议专家,才在年7月6日一致通过了年的良渚古城世界申遗,遥遥领先于全球各地已申遗的八大史前遗址的文明结构与文明体系:
1、中国良渚();2、埃及孟菲斯();3、伊朗埃兰(0);4、伊拉克乌尔(0);5、秘鲁小北(0);多瑙河长春蔓(0);6、巴以杰里科(0);7、土耳奇哈梯();8、印巴摩亨/哈拉帕(4)。在这八大遗址文明的身前身后与前世今生,不可避免地还有可以延伸到万年以外的人类活动,但到符合“文明”标准时,我们才可以将之收录,否则再说也是多余。那些尚不具世界申遗资格的,更无话语权。
2、本文王耿,首倡提出考古勘史的标准、体系与结构
本节数据参考了戈登·柴尔德《“新石器革命”和“城市革命”的概念与标准》、钱德勒的《四千年城市增长:历史人口普查》等专业著作。将有符合本文王耿制定的“遗址、地名、文物、物产、风物、水文、天象、图腾、神异与籤纬”等十维参数的史前人事时空最新标准的考核勘证,来综合鉴识那些虽无具体遗址存世,但有可循线索的文明平台,例如印度的坎贝湾等按“全球最早”收录。
以上的史前遗址文明有些上及了10年或更久,唯一具有00年遗址文明的我们,是能有资格以本文王耿制定的“有城、有王、有仙、有工场和有市场才有文明”的时空标准来划线。
良渚的遗址文明目前是全球0年以上的最高标准,任何试图渲染某地遗址文明的重要与精采时,都必须严格按照“起源早、程度高、规模大、延时长和影响广”的时空体系,和“遗址、地名、文物、物产、风物、水文、天象、图腾、神异与籤纬”的时空结构逐项论述,结论自然会有公评。
那么,被某人信誓旦旦说为黄帝之都的中原多地,其在史前文明的地位究竟几何呢?《中国史纲要》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通史教材,年由高教部召开的文科教材编选会议规划编写,年起相继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纲要·上》说:“在陕西一带有姬姓黄帝与姜姓炎帝部落,他们之间世代通婚”,并未说黄帝之都啥的。
这才是专业学术者学说时应有的立场、观点与口气,既要尊重事实,又要掌握分寸。正因为有了他们,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终能拔乱反正,走向光辉的明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