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导语

大文豪苏轼的一生,少年成才,名动京师,却在不惑之年后,一路被贬,凄凄惶惶,直到最终,客死他乡,可谓是身世坎坷。他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但是在文学成就上,却是首屈一指的。

他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豪放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而他的婉约词呢,用清浅的忧愁,表达出旷达的心胸;用深沉的哀愁,表达出隆重的爱情;用绰约的愁绪,表达出了苏词鲜明的个性。

苏轼的婉约词作中,有一首写在秋天的词:《蝶恋花》,词里写了秋天的风,秋天的清冷,同时也是一首描写其心里情感变化的词。整首词很细腻的写出了苏轼的心理变化,是其漫漫一生中心理历程的一个缩影,被人称为“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演员陆毅扮演的苏轼剧照

02《蝶恋花》与译文

蝶恋花

宋.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朝廷当官还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03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在秋天,具体的写作时间,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它大约写于公元的年由常州赴登州的途中。

公元的年,苏轼被人以“写诗诽谤朝廷”之罪名,构陷入狱,几个月后,因为知己好友的多方的营救,他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实际上就是被软禁在了黄州,不准擅自离开此地,也没有权利签署公文。跌到人生低估的苏轼,也开始反省年少的自己,他写诗说: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平生因文字惹了祸,一身才情、声名太盛遭人嫉妒。他还曾在朝云为他生的儿子苏遁的喜宴上,写诗给儿子: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自己就是因为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聪明误了一生。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能够官至公卿。

黄州的艰苦岁月,使得苏轼学会了反省,得到了重生,所以许多学者评论说,苏轼的生命终结在黄州,而文坛巨匠苏东坡,却在黄州得到了新生。几年后,也就是年,神宗下旨,将苏轼从黄州调到汝州。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苏遁不幸夭折。然而汝州之路依旧还很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所以苏东坡也选定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但命运偏偏作梗,正当他物色好了退隐之地是,朝廷又再度颁下任命,将他派到登州做太守,他不得不接受了任命。元丰八年乙丑()苏轼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时遇大风一次,其情景最与此词相符,故而,这首词极有可能作于此间的楚州。

《与杨康公》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其文如下:

"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

《书遗蔡允元》一文中也有记载:"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九月,作于楚州。

04赏析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与词人无法入眠的心态。

首句“昨夜秋风来万里”,气势磅礴,有苏词豪迈的韵味,为后面的婉约情平添几分豪情。时间在"昨夜"点时间,风是"秋风"而"万里"写出了风势之大。第二、三句写深秋的清冷:皎皎的月光照在屏风上,更加的凄美,仿佛要"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极其传神地将环境的冷,穿透到了人的身上。

由于冷穿透了衣袂,所以才有后面两句所写的后果:既使是裹着大被,还是"愁不寐"。这里的"愁"不是因为太冷,而是心里有太多愁闷之事,以致于无法入眠。

"那堪玉漏长如岁",因为太冷,因为心里有太多的事,所以无法入眠,以至于觉得"玉漏"滴得太慢。"愁不寐"、"玉漏长如岁",道出了词人盼望天明的煎熬心态,描写得可谓是人木三分。

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

“羁舍留连归计未”,此句很直接的道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因为什么呢?作者并没有道明,或许是因为"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吧(苏轼《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梦醒了,人清醒过来了,竟然是落满一枕相思泪。这是对前面“愁不寐”的更进一层的描写。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最后两句,写"愁"上加"愁"。柳永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在这里说"衣带渐宽"并没有别的含义,也不是特地的因为谁而如此,而说是"新书报"后,更添了几分憔悴。

05结语

这是一首婉约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以及心里的思念。同时也是一首写苏轼随着其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从词牌的选择上似乎可以看出:他是蝶,归隐是花,因为人生的这一场大变故,他并没有明确的打算想要“归”朝廷,或者是决定“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其实,从"羁舍留连归计未"来看,此刻的苏轼心里是矛盾的。刚刚经历过人生低谷期再次被任命重用,他的心里,还是充满着希望的。然而,官场又怎么会是他想象的那样全是“清流”呢?他的骨子里,还是厌恶着浑浊的官场的,可是,自幼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使得他放不下心中的“君”,心里的“民”,以及心中的那一片“乐土”,他还是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来建造这一片“心中的乐土”。所以,即使厌恶,他依旧充满希望,愿意一路前行,去往那个目的地,尽管过程中,有“秋风来万里”,有“冷透人衣袂”,有“愁不寐”,还有“一枕相思泪”......

读苏轼的词,我们可以读到其文字美,同时也可以读到他的人格之美,这才是我们喜欢苏词的真正原因。

#苏轼的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