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十九年(年)正月初一,永乐皇帝朱棣在落成不久的紫禁城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从此,北京正式取代南京,成为大明王朝的京师。今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整整年,而且今天的北京城也是在明北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怎么能错过这样一个“大日子”呢?今天是六一,《北京日报》资深文史编辑、儿童文学作家黄加佳带大小读者穿越到年前的北京城玩一圈。
年前的北京城
看过《甲骨文学校》系列童书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一套儿童历史穿越小说,书中的三个小主人公通过一顶神奇的小帐篷穿越到各个历史时期,与古人亲密接触,在情境中学习历史知识。穿越回年前的北京城,他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想一想,我自己就会觉得激动。
我从小生长在北京,但我小时候的北京已经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城市。那些属于老北京独有的元素——巍峨的城门、城墙,拉煤运货的驼队,在护城河里嬉戏的孩子,还有街边的剃头挑子,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我曾无数次幻想,要是能穿越回老北京去看一看,那该多有意思呀!
于是,《甲骨文学校》之四《大明紫禁城》,我派三名小主人公,穿越到了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的第一年——年。
虽然我兴冲冲地带他们开启了这趟旅程,但是行程一开始我就发现,那时的北京城与我们从老照片上看到的清末民初的北京,有很大差别。
年前,北京城刚刚落成,城市设施还远不似后来那般完备。当时,北京的内城城墙虽然已经筑起,但是各城门还没有建瓮城,外城城墙直到嘉靖年间才修建,著名的九坛八庙,一多半还没影……
三名小主人公在小内侍阿留(即为营建北京城立下汗马功劳的阮安)的带领下,从当时还叫做“北安门”的地安门进入皇城。
明代的皇城是不允许普通人随便进入的。皇城中设立着许多为宫廷日常服务的衙署、御库和作坊等机构。今天,东城区的磁器库胡同、缎库胡同,西城区的会计司、惜薪司等都是明代留下来的名字。
小主人公们从北安门(今地安门)进入皇城,沿着今天的地安门内大街往南走,来到万岁山——也就是景山之下。他们抬头一看,发现山上的标志性建筑——五座亭子,竟然不见了。其实,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景山五亭是清乾隆时期修建的,明永乐年间肯定没有。
永乐年间,不但景山上没有亭子,北海琼华岛上也没有白塔——白塔是清顺治年间修建的。明代北京城里的建筑格局与后来有很大差异。当时,紫禁城与皇城墙之间设有许多卡墙和城门。三个主人公从北安门入城一路向东华门外的皇太孙宫走,会路过北中门、东上北门、东上门、东中门等几个小门。这些门在清代就逐渐被拆除了,可见北京城变化之大。
与景山无亭、北海无塔一样令人惊掉下巴的是,当时的天坛竟然是长方形的建筑。天坛,初建时名为天地坛,与北京城同时修建,因此年也是天坛建成周年纪念。
天地坛最初是皇帝合祀天地的场所,坛内的主要建筑——大祀殿和坛墙都是长方形的。到了嘉靖年间,因为嘉靖皇帝强烈要求天地分祀,于是天地坛才改为专门祭天的天坛,方形的大祀殿改为三重檐圆殿——大享殿,也就是后来的祈年殿。与此同时,嘉靖皇帝在北郊建了专门祭地的方泽坛,也就是地坛。
《大明紫禁城》虽然是为小朋友们写的一部历史穿越小说,但也圆了我自己探索北京城市发展史的梦。如果不是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我可能不会翻阅那么多北京营建时期的资料,不会去了解那么多明代北京的城市、生活细节,当然也无法体会到北京——这座无与伦比的城市有多么深厚、丰富、有趣的历史。
时尚版老北京建城传说
与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城市一样,北京城也有一套建城传说。
相传,永乐皇帝为了设计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请大军师刘伯温、二军师姚广孝出山。两位军师一个坐镇东城、一个坐镇西城,要背靠背给北京城画图纸。可他们俩不约而同地看到一个红衣红裤、八只胳膊的小孩说:“照着我画不就得了?”于是,二人依照小孩的模样画出城图,这就是八臂哪吒城的由来。
谁知筑城时,工程惊动了居住在北京地下的孽龙,龙公、龙婆收走了北京城里的水。危急时刻,年轻工匠高亮挺身而出,追赶孽龙。北京的水虽然被追回,但是高亮却惨死洪水中。这就是高亮赶水的故事……
老北京建城传说是一大套神话传说,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但是我每次兴致勃勃地给孩子讲这套故事,总发现他们兴趣索然。其实,孩子们不只是不爱听老北京传说,上古神话、希腊神话,乃至那些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故事,今天的小朋友都兴趣不大。
想想也是,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短视频、动画片、电子游戏,各种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在他们周围,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他们早已经耐不下心来,听一个“从前”开头的故事。
我想,与其去责备他们心态浮躁,不如把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重新包装一下,让书中的人物更加时尚,更加贴近今天的孩子。
于是,我在《大明紫禁城》中设计了一个说书先生讲评书的桥段,评书里讲的是传统的老北京建城传说,台下听评书的不单有三名小主人公,还有传说中涉及的龙和“脊兽小分队”。
作为北京城的象征——“八臂哪吒”当然也不能缺席。“甲骨文学校”版的哪吒,没有传统哪吒那种“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决绝,也没有电影版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更多显示出一个普通孩子的苦恼。
与人间一样,天界也在经历着严重的“内卷”。哪吒也不得不上无数课外班。“他第一双手抖动火尖枪:火尖枪枪法入门。第二双手挥舞阴阳双剑:阴阳双剑基础。左边第三只手捏着火枣:火枣暗器初阶。右边第三只手一拽混天绫:混天绫预备级。左边第四只手挥挥乾坤圈:乾坤圈十八法。右边第四只手掂了掂金砖:金砖投掷秘笈。”除此之外,老爸还给他报了风火轮大赛!
这么多功课,即便是八臂哪吒也应付不过来。“小学渣”悠悠与“小学渣”哪吒互吐苦水,惺惺相惜。一个出现在遥远神话中的天神哪吒,就这样成为一个“被鸡的普娃”(被打鸡血的普通娃娃)。
故事全都发生在中轴线上
中轴线申遗是这几年北京的一件大事。政府层面,中轴线的整体保护和周边整治稳步推进;民间层面,各种专家讲座、志愿讲解不遗余力。尽管如此,许多市民对中轴线的了解仍很粗浅。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的原制片人李欣老师曾经向我吐槽,一位听众在听完他两个小时的“中轴线”科普讲座后,发短信问他:“德胜门在中轴线上吗?”成年人尚且如此,小学生对中轴线的认识就更模糊了。
说实话,我在构思《大明紫禁城》时,也没有着力于表现北京这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但是书写成之后一看,三名小主人公在年前北京城经历的故事和冒险,竟然全都发生在中轴线上。
他们穿越的第一站是中轴线的北起点——钟鼓楼畔什刹海;进入皇城时走的是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往南走路过了中轴线上的万岁山;逛街时去的是中轴线上大明门前的前朝市;喝茶听评书在前门外廊房头条;最后呼叫哪吒、请求帮助时,他们去的是刚落成的天地坛(天坛前身)。
为什么我会无意间把书中的故事都安排在中轴线周边呢?我自己也陷入思索。当看到梁思成先生对中轴线的描述时,我找到了答案。梁思成先生说:“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其实,中轴线一直都在。自北京城诞生时,它便统领着这座城市。北京所有重要的建筑都在中轴线周边,北京历史上的大事也发生在中轴线附近。中轴线不单串起了北京城,也串起了中国六七百年的历史。
单讲“北京中轴线”这个地理概念,对于小朋友而言未免过于抽象,让那些有趣、神奇的故事发生在中轴线上,将抽象的地名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场景。我想,再提起“北京中轴线”时,小朋友们就不会感到遥不可及了。
希望更多小朋友通过《大明紫禁城》,认识北京城,认识北京中轴线,发现这座伟大的城市。
(原标题:六一穿越回年前的北京)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黄加佳
流程编辑: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