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充盈美丽童年。年,济南市景山小学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开创性构建跟着节气去劳动“24+四季劳动”课程体系,为劳动教育校本化提供了新样板。“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智慧凝结,根据四时风物变化,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生产劳动和民俗手工劳动的素材。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景山小学挖掘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内涵,引领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大自然的‘时间表’。”校长韩广玲表示。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
构建二十四节气下的劳动教育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当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谣在景山校园响起,“景小美”开始忙碌起来。作为该校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24+四季劳动”课程贯穿一年始终,“平均半个月一次的节气,学生们和老师一起,感受四季轮回中的劳动。”副校长傅静表示。该课程通过春夏、秋冬两卷徐徐展开。从“探春、嬉夏、品秋、暖冬”4个方面,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设置“源践生活”“源知农事”“源解食物”“源觅习俗”“源探职业”5大课程板块。特别贴心的是,为了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该校针对此项课程开发了项子课程,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亲历劳动过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
春分时节,四年级学生以“如何清洗蔬菜”为驱动问题,走进田间认识应季蔬菜,并开启项目化研究。他们或是咨询父母长辈,或是上网查询,还有“实干型”学生购买同一种但不同色泽的蔬菜进行品尝,自己总结经验。四年级六班赵雅萱通过此项研究,总结了“望闻问切”蔬菜挑选法。
学校注重学科渗透劳动教育,针对学段、学科特点,合理渗透内容与方式。“问题看似简单,学生们却将他们变得不简单。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集生物、化学、物理、美术、数学、科学等为一体的研究性课题。”大队辅导员陈晓说。一二三年级的“春分立蛋”,四五年级则变身“小厨神”,开启净菜之后的成品之旅。“六年级学生根据春分节气的由来、习俗、气候变化、气象特点等绘制了形式各异的思维导图,更是让老师们惊叹不已。”陈晓补充道。
语文课上,学校开展“莫负好春光”诗词大会,美术课上,老师带领学生设计创作了一幅幅精美的“纸鸢图”……“学校创造性地将劳动与学科融合,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桌到田间地头,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深度融合。”校长韩广玲说。
场景轮换教育不变
家校携手共创劳动教育新模式
年,线上学习期间,该校劳动课程家校协同序列随之启动。清明时节,三四年级学生围绕驱动问题“如何泡茶”,研究茶叶的历史、文化,为家人泡一杯浓爽适口的香茶;五六年级学生驱动问题为“如何制作枣糕”,绘制思维导图,通过研究制作出香甜软糯的枣糕。谷雨主题中,一至六年级学生分别研究如何泡豆芽、收纳换季衣服、养蚕、家庭种植、如何食用香椿、春季养生粥的制作,围绕驱动问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项目式学习,完成序列劳动任务。居家期间学生撰写劳动研究报告篇,创作思维导图个,制作视频个,拍摄项目式学习过程图片张。“真实还原研究轨迹,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主动实践的能力。”校长韩广玲说。
年端午节和冬至期间,学校举行亲子包粽子、家庭包饺子大赛等活动,学生和家人踊跃参加。“一家人,从准备材料到做出最后成品,增进了亲子感情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技能,磨砺了劳动品质,传承了良好家风,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陈晓告诉记者。
从“1+N劳动课程”到“24+四季劳动”课程体系搭建,景山小学的劳动教育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体系也在不断丰厚。据了解,为了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该校还创设了套餐式评价体系,即通过自评、家长评、同伴互评、年级组评、学校终极评多重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近日,该校开展了“学做宣·争当十美”活动,其中“劳动美”的评选更是掀起学生居家劳动的热潮。“一个人最终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与之匹配的生存能力,要教会学生生存之道,劳动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韩广玲表示。
—END—
来源
济南时报
编辑
宣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