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外迁的速度加快了。

日前,雄安新区首批四所北京高校——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正有序推进雄安校区建设。8月24日,北京体育大学召开年秋季开学工作部署会时宣布,启动雄安校区规划筹建工作,成为第五所确定在雄安建设新校区的北京高校。

值得注意的是,与布局雄安相比,有更多高校将目光转移至京郊。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投资69亿,在主城区的五个校区之外,又在大兴建立校区;10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首批建设项目竣工;7月26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正式启动学校主体搬迁至昌平新校区;6月,首都体育学院延庆校区招标方案获批,正在加速推进。

而为了吸纳高校离开中心城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宣布将努力实现“区区有高校”的目标,中心城区的高校则纷纷腾退。这意味着北京市高校布局,在历经两次外迁之后,再一次迎来彻底变革。

北京高校,持续“下沉”

在京高校“下沉”,主要有两个流向:一个是雄安,一个是京郊。此外,辐射京津冀、布局周边城市也是个别高校的选择。

可以发现,与布局雄安相比,有更多高校正向京郊转移,如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首都体育学院延庆校区、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此外,还有不少在京高校选择远赴津冀及其它周边城市,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位于山东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位于河北的北京理工大学怀来校区。

迁出:中心城市“大幅降温”

北京高校持续“下沉”,首先源于为中心城市“减负”的必要需求。在北京土地资源有限,但高校持续扩招的大背景下,师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资源异常紧张,有限的空间成为制约高教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北京统计年鉴》年相关数据统计,在北京市区域内,以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丰台区为中心城区的“城六区”面积仅占北京市总面积的8%,常住人口却占全市的59%,全市超过8成的高校师生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六区”,达到70.7万人,其中海淀占了60%以上。

而在京高校的迁出,一方面缓解了北京“城六区”的人口高热,另一方面便于高校自身空间升级。“办学空间不足,是多年来困扰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即将落户雄安的北京交通大学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