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家族的人,真的应该庆幸,他们遇到了一个好时代。
作为一个“倒台朝廷”,居然能够和平退位,没有流一滴血。要知道,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可是上了断头台的。
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下发了《清帝退位诏书》,大清国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大清完蛋了,但是皇帝和皇族却依然存在。
根据大清与民国签订的《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条件》规定,溥仪仍然享受“皇帝”尊号,民国以国外君主之礼对待;溥仪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只不过,只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溥仪每年可以从民国领取万的生活费,所有私人财产民国予以承认和保护。
这个《优待条件》,大家都很熟悉。但其实,同时签订的还有两个文件。
第一个,是《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这里规定,皇族的爵位,仍然保存,你是亲王,还当你的亲王,溥仪就封赏了好几个亲王。另外,皇族的私人财产,民国也予以承认和保护,皇族还可以免除兵役。
第二个,是《关于满蒙回族各族待遇之条件》。这里规定,爵位保留,私产保护,八旗子弟,照例发工资,过不下去了,民国给低保,不再限制住北京,想去哪儿去哪儿。
看看,这待遇,也是没谁了,不是说好了“驱除鞑虏”吗?怎么感觉像供了一堆“爷”。
还好,冯玉祥出手了。
年,冯玉祥派鹿钟麟到紫禁城,在景山上架起大炮,限时让溥仪搬出了皇宫,并且修改了《优待条件》,大清皇帝和皇族,才彻底的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而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子皇孙们,也走到了命运的交叉口,他们的人生,在这里发生了变化,有的继续锦衣玉食,金山银山,有的混吃等死,变卖祖产,有的积极复辟,徒劳奔走。
对于这些皇族们,我们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当权贵戚,主要包括一些亲王,郡王,以及朝廷大臣;一类是普通皇族,这些人,也是努尔哈赤的后代,但是已经是分支的分支,离皇位中心很远了。
首先说一下“当权贵戚”们
这些都是大清朝的既得利益者们,面对时代的洪流,他们也分成了好几个派别。大致可以分为复辟派,逍遥派,平静派,混吃等死派。
第一,复辟派
复辟派的“掌门人”,首推小皇帝溥仪。
年宣布退位的时候,溥仪才6岁,小屁孩一个,啥也不懂,就记得有一天,一个胖老头跪在隆裕太后面前,隆裕太后哭个不停。溥仪自己也说过,他的记忆,是从退位开始的。
溥仪很幸运,他被允许继续住在紫禁城,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继续当他的皇帝,颇有点“成人过家家”的味道。
年被冯玉祥撵出皇宫的时候,溥仪已经18岁了,成人了,懂事了,知道“如果不是闹革命,是该我亲政的时候了”。
另外,在溥仪身边,也围绕着不少的复辟中坚分子,他们也没少在溥仪耳边鼓噪,这让年轻的溥仪,有了无限的复辟思想。
溥仪的大半辈子,没有干别的事儿,就是一门心思搞复辟。一开始他想依靠张作霖,但是很快就发现,张作霖只不过是敷衍他而已,后来他就落入了日本人的圈套,成为了日本人的傀儡。
从年偷偷跑到东北,到年在沈阳机场被苏军俘虏,溥仪在东北老家当了14年的傀儡,可以说,毫无人身自由。
年,溥仪被转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了他的改造生涯。就是在这里,溥仪彻底扭转了思想,接受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还学会了基本的生活常识,比如穿衣服,缝衣服,洗衣服等。
年,溥仪被特赦出狱,他到派出所进行了登记,拥有了新中国的北京户口,他还重新组织了一个家庭,新媳妇叫李淑贤,是一个护士。在上级领导的关照下,溥仪也有了一份新工作,北京植物园园丁。
年,溥仪在北京去世,他一辈子没有生下任何孩子,所谓“龙脉”也彻底断绝了。
当然,积极搞复辟的,不仅仅是溥仪一个人,还有大清的一些皇族成员,主要包括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铁良,良弼等人。这些人组建了一个“宗社党”,算是复辟派的一个分舵。
不过,历史的洪流不可逆,宗社党很快也就解散了。
肃亲王善耆留在了旅顺,他对民国怀有深深的敌意,因此,他把38个孩子全部送出了国,其中有3个儿子去了英国,德国,比利时,剩余的全部去了日本。
对了,善耆就是川岛芳子的亲爹,也是他主审汪精卫刺杀摄政王一案,他手下留情,没有判处汪精卫死刑。
恭亲王溥伟,和日本人走得非常近,跟着溥仪在东北当过一段时间的傀儡官,年在新华旅社去世,死因不明。
良弼死的比较早,年1月,在溥仪退位前夕,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给炸死了,铁良在东北活动了几年,后来回到天津,年在天津去世。
第二,逍遥派
逍遥派的“掌门人”,首推晚清红人,庆亲王奕劻。
奕劻是个老狐狸,他早就看出大清不行了,利用手中的权力捞了巨额的财富,这些钱,他有的存到了国外的银行,有的买成了房产,地产,当然,古玩字画就更多了。
年,溥仪退位,奕劻麻溜的就带着小妾和所有的家产,住到了天津租界。年在天津去世,他的庆亲王爵位传给了儿子载振。
辛亥革命的时候,载振跑到了上海,看着风平浪静后又回到了北京,年,溥仪被撵出皇宫,载振也不敢在北京待了,他跑到天津租界,买下了晚清最后一位大太监小德张的豪宅。
在天津,载振过着舒服的日子,他老子给他留下的财富,光是银行利息,就够他吃喝了,另外,他还从事金融投资,参与创办了天津劝业商场。年在天津去世。
载振有4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一直在天津居住。
第三,平静派
平静派的“掌门人”,首推摄政王载沣。
载沣这个人,性格忠厚,而且有轻微口吃,原本不是当摄政王的料,只是被慈禧给硬推上了这个位置。
辛亥革命后,载沣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并且大松了一口气的说:“这下好了,我可以回家专心抱孩子了”。
因为载沣的特殊地位,他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溥仪退位后,他继续住在醇亲王府,继续有几百号佣人照顾他,他每天的生活就是读书看报,晚上听听戏,逗逗小儿孙,日子过得相当的平静。
年,溥仪被撵出宫后,在载沣的王府里住了几天,就偷偷跑到了天津,载沣虽然也很慌张,但是好在北洋政府里还有一些他的熟人,他就继续在北京居住。
年,北洋政府垮台,载沣真慌了,新的当权派中都是他以前口中的“革命党”,没有一个他的老熟人,于是,他下决心去了天津。
年,载沣再次回到北京,住进了王府花园里,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直到年去世。
他的几个儿女中,除了溥仪和溥杰之外,其他人都改姓了“金”,小儿子溥任,也叫“金有之”,后来从事教育事业,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第四,混吃等死派
这个派别的人就太多了,按照他们的“死样子”,每个人都可以当掌门。
晚清的八旗子弟,就是一群废物,每天就知道提笼架鸟,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出门必“亮范儿”。
那些王公大臣们就更别提了,他们有在东北老家有大量的田产,每年光收租就是一大笔钱,更别提他们的老祖宗给他们留下的北京大宅子,以及宅子里面的古玩珍宝。
大清灭亡后,没人养着这帮大爷了,但是这帮大爷的“范儿”不能丢了,他们继续胡吃海喝,花天酒地,没钱了就变卖古董,古董变卖完了就卖房子,房子卖完了就卖得,实在没啥卖得了,就只能等死了。
比较典型的有两个,一个是郑亲王昭煦,祖产变卖完了,只好去拉黄包车,一度上了“热搜”,给他带来了不少的生意,年在北京去世。
他还算好一点的,知道找个活干,至少不至于饿死。
第二个就比较奇葩了,他是最后一位睿亲王中铨,承袭的是多尔衮的爵位。他赶上了新时代,也时髦一把,买汽车,装电话,当然,八旗贵族的通病,他们也有,抽大烟,玩女人,没几年就把老爹留下的财产败光了。
老套路,卖房子,一把就卖了2万大洋,这在当时已经是天文数字的,和现在的一个小目标是一个概念的,可惜,这个货去了一趟天津,就把2万大洋给霍霍玩了,最后把睿亲王府都给卖了。
年,中铨又没钱花了,掘开了自家的祖坟,偷出了里面的珠宝变卖,结果被告上了法庭,最后死在狱中。
其次说一下“普通皇族”们
普通皇族们,没啥特权,也没啥财富,大清在的时候,他们还能打卡领份儿工资,大清倒闭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当时满洲人是人人唾弃的对象,民国承诺保护溥仪,但是这些闲散皇族们,可就没啥安全感了。以前爱新觉罗是金字招牌,现在简直就是催命符。
所以,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姓。
爱新觉罗家族,大部分改姓了“金”,还有人改姓“赵”,因为有人传言,爱新觉罗家族的祖上,是宋徽宗赵佶被金国关押在北方的时候,生下的孩子。
还有一些其他的姓氏,比如佟佳氏改姓了“佟”,瓜尔佳氏改姓了“关”,叶赫那拉氏改姓了“那”。
这些人也分流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留在北京,成为了北京平民,他们有的没地方住,就住到颐和园里。在这里走出来一个小女孩,后来成了首富,还嫁给了“唐僧”,她就是胡润女富豪榜第一名,长安俱乐部的创始人陈丽华。
一部分回到了东北老家,守着自己的黑土地,继续过着老百姓的生活,他们中间有个后人,叫恒绍。这个人非常的张扬,自称是乾隆的七世孙,把自己打扮成清朝人的样子。
他还组织了一次拜祖大典,场面非常隆重,来了很多爱新觉罗的后人,清一色的清朝大臣服装,而恒绍本人则穿了一身龙袍。
这个事儿,引起了很多争议,后来他就低调了很多。其实,祭奠祖先不是不可以,但是你穿个龙袍就显得有点不合适了。
从大清皇族后人不同的命运结局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在面对时代变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及时转变思路,跟上形势的发展,不要一味地守着老思想,老传统。
否则,你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窄,直至走入死胡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