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旅厅“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从方言、美术、音乐、戏曲、小说、故事、文物、非遗、俗语等文化形态入手,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文化基因,用文旅融合的思维传承文化基因。隐逸文化隐逸,是中国文明史上贯穿始终的一种文化现象。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中国文化总结出十四个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文化有隐逸文化。
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隐逸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正如美国学者比尔·波特所言:“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
发源于天目山的东、西苕溪,在湖州吴兴汇合(东、西苕溪合流后,名霅溪),一路奔流,注入浩淼的太湖。苕溪水系在东部平原散作千港万湖,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天目山脉尾闾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构成这一地区特有的秀丽胜景,所谓“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即所谓“山水清远”。
在历史上,苕霅隐逸文化兴盛一时。颜真卿、陆羽、张志和、皎然等创造出“苕霅”意象,来隐喻隐逸文化。“霅水”“苕霅”“苕上”俨然就是“隐逸”的代名词。
下面小编将带你领略
吴兴的三大隐逸文化胜地
吴兴三大隐逸文化胜地妙西·西塞山据明万历《湖州府志》所载:“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
西塞山层峦翠叠,主峰巍峨,山势连绵,林木葱茏,山坞中又有桃花掩映。山麓有樊漾湖,面积百亩,湖面浩渺,烟波迷濛。樊漾湖纳西塞山之水,还与苕溪相连,宽广的水域盛产鱼虾,引来鹬鹭栖息,又是渔父操舟,撒网捕鱼的天地,也是悠然自得垂钓的好去处,是江南山水风光的典型,可称得上是世外桃源,其意境非常符合士大夫避世离俗的情趣。
张志和在西塞山渔隐,自号“烟波钓徒”、“玄真子”。唐上元二年(),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张志和以其真情实感写下《渔歌子》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宋·李结《西塞渔社图》
西塞山早已成为历代文人向往隐逸江湖的精神图腾,做一做“浮家泛宅,往来苕霅之间”的“烟波钓徒”是每一位文人骚客的梦想。
﹏﹏﹏﹏位于吴兴区西部妙西镇的西塞山,因张志和的《渔歌子》扬名天下,这里生态好,山水、田园构筑起极佳的原生态环境,文化底蕴深,以妙西镇区域为主体的西塞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已是吴兴旅游发展的主阵地。
▲原乡小镇,集生态科普、休闲养生、亲子游乐、乡趣住宿于一体,让游客真正体会到“身在都市,梦回原乡”。
▲慧心谷绿奢度假村,拥有满山的竹林和茶海,可以让你返璞归真,在自然山谷中享受惬意的度假生活。
▲西塞山前度假木屋,高端木屋与随性山水交融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茶圣陆羽在吴兴妙西寓居30多年,撰写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叶研究专著《茶经》。位于妙西霞幕山的陆羽古道,年入选“中国十大古道”。
▲白鹭谷·状元湖
南郊·道场▲金盖出云
南郊是湖州吴兴苕霅文化亦即隐逸文化最丰厚的地区之一。无数的隐士高人隐逸其间。
﹏﹏﹏﹏▲春谷梅隐
大明正德七年(年)春,孙太初(名一元)第一次来到吴兴。孙太初18岁就步李太白足迹,壮游天下。八年后到江浙一带,在苏州交接沈周、文征明、祝枝山等名士,然后又至杭州,与殷云霄、郑善夫、顾璘、吾瑾等熟识。一介布衣,以诗文倾动王侯,令举世为之肃然者,孙太初为当时第一人。
▲道场霁晓
孙太初在吴兴结识了隐居的吴珫(长兴吕山望族)、刘麟(曾为工部尚书)、龙霓(曾为刑部员外郎)以及陆昆(曾为御史)。在南郊,他们徜徉道场山,泛舟碧浪湖,结为“苕溪五隐”。
▲道场古道·仰高亭
▲万寿禅寺
▲古梅花观·紫薇花
▲道场古道·光皓亭·伏虎亭
正德十三年(年),孙太初在湖州吴兴南郊归云庵(道场山南麓百步栈旁)附近筑造居所,安居下来。郑善夫为其题名‘挂瓢堂’。“挂瓢”的典故,出自东汉蔡邕《琴操》,后世以“挂瓢”为隐居或隐者傲世之意。
▲梁希森林公园
▲云巢古道·止止亭·知止亭
孙太初诗风中有浓厚的隐逸气息。在南郊隐居中,孙太初结交吴兴本地大量文人墨客,也不时有人前来请教求学。道场山是他经常游历、吟咏的地方。孙太初隐居期间留下了首诗以及“挂瓢”的精神意象与追求。
东林·菁山▲菁山——吴兴版的“终南山”
▲葛仙山·游仙顶
相传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种黄菁于此,至今山多黄菁,因而得名菁山。“葛仙炼丹处天下有十三,乌程县其一。”(据《职方图志》),菁山边上还有葛仙山,传说是葛洪炼丹之处。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在菁山一带(今吴兴区东林镇青山片南山村)隐居。张羽是才华横溢,工诗善画,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张羽对湖州吴兴有着特别的贡献,以城近郊八景之名作了八首近体诗,合成《吴兴八景》,从此就有了“吴兴八景”之名。
张羽(-)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明初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也是“北郭十才子”之一。早年随父宦游江浙,元至正二十四年(),与友徐贲约,卜居吴兴,居于吴兴之菁山。张羽有《约徐隐君幼文同隐吴兴》诗:“吴兴好山水,子我盍迁居。绕郭群峰列,回波一镜如。蚕余即宜稼,樵罢亦堪渔。结屋云林下,残年共读书。”
﹏﹏﹏﹏张羽元末隐居菁山时名其室曰“静者居”,其诗集亦命名为《静居集》。张羽的诗文中多次提及菁山,以及菁山一带南山、南坞、铜坞、景山等地名。
张羽从元末开始隐居菁山,入明后又在此隐居约十年之久。在菁山以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诗人敏感细腻的笔触,写尽了菁山的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早晖夕阴,写菁山山隐生活的点点滴滴,主动融入自然,怡然自得。
﹏﹏﹏﹏▲南山村·山阳坞
在菁山隐居,诗人的视觉听觉都变得敏锐起来了,心也变得越发地敏感和细腻。张羽在山隐时期写的诗,有几个主题反复地出现。
第一个主题是“雨”,江南本多雨,静居山间可听雨声,可观雨景,对雨雾的千变万化有了更深的体验。
第二个主题是“夜”,从夜坐到雨夜、凉夜、寒夜,再到秋夜卧病,山居的孤寂让诗人对夜的体验格外地深沉。
▲葛仙古道
张羽十分喜欢自己的静居生活。在菁山张羽早则独步山行,晴则登高望远,闲则深坞访古寺古迹,生活得自由自在。
菁山的好处就在于“去人境殊不远”,清幽与热闹仅在一转身间。便捷的水陆交通很方便朋友往来,想当年张羽毛的“静者居”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吴中四杰”中另三人,高启、杨基、徐贲,“北郭十才子”里其他六人,王行、杜寅、梁时、浦源、方彝、钱复等,时不时地来菁山看望张羽,他们一起游山访古,一起诗词唱和。
—END—来源:吴兴旅游
标题下面“诗画湖州”点击抓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