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山又叫景山,对笔者来说并不陌生,从开始跟着师父学风水爬的就是景山,站在景山上听师父一点点剖析讲解北京的故宫风水,再远一点的十三陵天寿山,到更远的昆仑山龙脉,分格、布局、望气。

时间段上,登景山基本春夏秋冬都有,也有早上、傍晚,唯独没有雪中景山。年的第一场雪,登高望远,面对如此风水大局,别有一番滋味。

如果从西面登山,回头张望,首先看到的就是北海的琼岛,上面有标志性的白塔一座,山很矮,相对于平坦的北京城来说,也可以称为山。

此山说来也有意思,据传说在元蒙兴起于大漠的时候,在塞上有一座山,形式雄伟,金人有望气之人说,“此山有王者之气,但此山对金人不利“,于是金人想镇压此山,但又无计可施,刚好元蒙当时的时运不济,请求通好入贡。于是金人就借机向元蒙要此山,元蒙同意之后,金人就派大量的兵卒把此山搬到了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愚公玉山是传说,这个也算是有实物搬山的案例吧!

金人把此山搬到北京城后,继续挖湖堆山,扩大瑶屿,改称琼华岛,岛上建瑶光殿、广寒殿,又从汴梁移来艮岳花石堆叠假山,北海便初具规模。然后金国皇帝沉迷于游玩之中,再然后就被蒙古人灭了,也就是到了元朝。元就迁都在此,在此基础上围绕此山兴建宫殿,并且把此山纳入大内之中,改称万岁山、万寿山、’渎山,并以此为中心建造大都城,而此山也作为了镇山。

但镇山讲究的是龙气,此山成为元都城的镇山之后,其一没有整理来气,也就是没有生气的来源,二是本来地方不错,但是北海刚好还把来气的方向给挖断了。

为何这样讲?比较一下明代的镇山“万岁山”(后来叫景山)就知道了!

万岁山建在明朝,用的是开挖南海还有护城河的土,人为堆积而成,又称煤山,其作用大致有三:

1、镇压前朝(元朝)的余气,

2、作为故宫的靠山存在,

3、导引龙气所用。

为何说是导引龙气所用呢?

这就要从中国的龙脉讲起,中国的龙脉起源是昆仑山,昆仑山是万山之祖,也是万河之源,所以古人认为昆仑山是天下的祖山,天下诸山皆法脉与昆仑山。

唐代杨筠松《青囊海角经》云:

山之发根脉从昆仑,昆仑之脉,枝干分明,秉之若五气,合诸五形,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配,合乎德刑,四时合序,日月合明,相生相克,祸福悠分,存亡之道,究诸甲庚,天星凶吉,囊括虚盈。

昆仑山是天下的祖山,所有的山脉皆发脉于此,枝杆分明,秉五气,合五形,天气从这里下降,地气从这里上升,阴阳相配,四时合序,日月合明,相生相克,昆仑山浓缩了宇宙的一切生发之道。

从昆仑山发出五支山脉,其中的三支向东南进入中国,分为北干,中干和南干,这三大干就是中国历代视为龙脉走向的山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说三大干是:长江与南海之间所夹的南干龙,即岭南诸山脉如武夷山、衡山、天目山等,龙脉尽于南海;黄河与长江之间所夹的中干龙,即淮南诸山脉,如嵩山、大别山、钟山等,龙脉尽于东海;黄河与鸭绿江之间所夹的北干龙,即漠南诸山脉,如太行山、燕山、军都山、天寿山等,龙脉尽于黄海。

其中北干龙,《论北条干龙脉络》说北干龙起自昆仑山,从破军山起分为五枝,一枝为壶口、太岳山,一枝为析城,西折为雷首山,一枝为太行山,一枝为恒山,一枝为燕山,转天寿山,天寿山就是北龙万里奔腾而来的龙气凝结之地。

纵观北京城,就建在天寿山俯视之下的广袤平原上,天寿山的龙气潜入平原,是为藏。藏而不用,也是白费,藏而能用,就要想办法了。于是就在紫禁城的后面人工建设万岁山,万岁山一建,龙气从此破土而出,相当于把天寿山潜入地下的龙气给导引出来,然后再通过建筑格局还有人工开挖的金水河把龙气聚在紫禁城中,而万岁山也就自然成为紫禁城的龙脉镇山。

万岁山在故宫的后面,依据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堪舆理论,又是玄武镇山,玄武镇山就要讲究“玄武垂头”,所以在山形上讲究的是左右护卫对称。后来在万岁山上分别建造了五个亭子,中间的叫“万春”,左为“观妙”,“周赏”。右为“辑芳”、“富览”,亭子谐音为“停”,也即是气停于此而不外泄的意思。另外,五个亭子,“五”数取自河图五、十土之意,象征此山性为土,健如山,并且在亭中内置五方佛进行镇佑。

小小万岁山,西连昆仑,走太行,亘燕山,东尽于碣石,入于沧海,不可谓不妙也!而相比于元代镇山的北海琼岛,同样都叫镇山,但二者就有了天壤之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