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蒋隽
图/学校供图
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师附小”)迎来百年华诞,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所直属广东省教育厅并受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双重领导的小学,华师附小既是华南师范大学培养优秀中小学师资的重要实践基地,也是开展基础教育改革试验的实验基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水平是教育教学质量风向标,多年来华师附小教研成果硕果累累,努力为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制度保障:一年一度“校本课题”申报
自华师附小创立起,历经多番探索和实践,先后进行了五年教育学制、启发式教学方法、景山教材试验、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沿海版教材建设、素质教育、整体优化等多次实验,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改革之路让每一位附小人都倍加重视当下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学校适应新时代教育节点与发展现实,倡导以“美好教育”引领华师附小达成一流教育愿景,成就师生美好发展,以“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科研为先,育人为本”的思路来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总结形成了一条以“美好教育、教育美好”为办学特色的名校之路。
师资队伍建设是衡量一个学校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科研水平也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风向标。近年来,华师附小一直注重优质师资资源共享,积极发挥学校的龙头作用,借鉴华南师范大学的教研力量和资源,从校内校际两个角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现有的6位广东省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汇聚学校教育科研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做好教科研一体化指导,实施“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工程”“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名师引领工程”,积极探索学校校本研修培养新模式,努力为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华师附小6个广东省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
华师附小的校本研修倡导全员参与,共同成长。特别是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上,学校成立专门的科研部门组织管理各级各类课题。学校一年一度的“校本课题”申报制度坚持多年,进一步推动和落实了教研融合共生,营造教师乐于研究、善于研究的教育科研氛围。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全校已经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人人做课题”的科研状态,往往是骨干教师带领年轻教师进行研究,鼓励未列入课题组成员的老师积极参与其中,积累经验,待其有能力亲自主持课题研究后,再层层展开,层层深入,增强全校教职工的课题研究能力。
硕果累累:十年65个省部级课题立项
正因为有了扎实的校本科研经验,华师附小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近十年来,共计65个省部级课题立项。这些教育科研成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孵化和凝练,共培育出六个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三个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可谓是硕果累累:
华师附小在众多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推广下,短短几年里,初步形成了图解语文教育特色、国学吟诵教育特色、数学思维特色、英语融通特色、科技教育特色、劳动教育特色等学科特色。
江伟英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
王继华老师指导帮扶
何向梅名师工作室
孔珍探索小学数学“五四三”多元作业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肖靓名师工作室承担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文科名教师培养项目和广东省骨干教师等跟岗培训任务
姚霞晖老师深深感受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潜力无边的宝库,教育者要做一个适时抓住孩子开发契机的幸福解码人,让宝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今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目的,华师附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研读新课标,开展课题研究,努力营造科研氛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形成百花齐放的活跃局面。
今年九月以来,学校教育科研再传捷报,现已有5项省级、7项市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功立项。
卜理敏在工作中不断钻研科学育人的方法,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
徐丽红名教师工作室以“京剧文化”子课程为研究方向,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普及非遗为特色
华师附小省级、市级立项课题
构建“三位一体”非遗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育人新生态研究与实践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何宁
校对
彭继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