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以来,唐诗选集不胜枚举,编选者不乏大家,甚至还有皇帝御选,但从未有一本像《唐诗三百首》这般盛传不衰、影响深远。

然而,如此家喻户晓的选集,其编选者,却少为人知。

绝大多数阅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人,只知道编选者为“蘅塘退士”,但这个“蘅塘退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经历?关于这些,不但在清代史料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地方县志亦是,以致后人对他所知,少之又少。

今天,玲珑就和大家一起来揭开《唐诗三百首》编选者的神秘面纱,了解这段在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故事。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是谁,一直是个谜

以往,人们只知道《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叫“蘅塘退士”,至于他的真姓名究竟叫什么,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更不必说他的生平了。

最早开始追究这问题的学者,是朱自清先生。他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有一种刻本题字下押了一方印章,是‘孙洙’两字,也许是选者的姓名。”

朱自清先生根据刻本题字下押的印章,推测“蘅塘退士”的本名叫孙洙。由于可掌握的资料有限,朱自清先生没能对孙洙的生平做详细的考证,但朱自清先生的发现和推测,为后人对“蘅塘退士”的研究,起了个好头。

朱自清雕像

后人根据朱自清先生提出的线索,翻阅古籍,抽丝剥茧,大致勾勒出了孙洙的生平。自此,这位隐而不彰的作者面貌,才逐渐呈现于世人面前。

书生本色

孙洙,字临西,一作苓西,号蘅塘,晚年又号退士。他的远祖是唐代左执金吾上将军,至他这代,已有30代;他的曾祖父在康熙年间,从安徽休宁,迁居到江苏无锡。

孙氏家族家风严谨,孙氏族人大多饱读诗书。孙洙的父亲颇有诗才,著有《闲吟草》诗集。康熙五十年(),孙洙出生在这个书卷味浓厚的文人家庭里。

孙洙幼年时家境贫寒,但在家风的熏陶下,他依然聪敏好学,努力读书。据说,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他家中贫困,无力备炭火取暖,可他认为“木能生火”,便在读书时手握木块来抵御寒冷。

由于学习勤奋,孙洙在学业方面大有长进。雍正四年(),16岁的他便通过了童生院试,做了县秀才,后取得贡生资格,寄寓京师进入国子监深造学习。

清代科举

遗憾的是,孙洙的仕途并不顺遂。直到他34岁时,才中顺天府举人,通过考选,得到了景山官学教习的职位。

35岁时,孙洙参加会试落第,但根据“明通榜”的规定,在落第举人当中选出文理明通的人,去补任地方官职,而孙洙当时名列榜上。次年,他便被派到上元县,成了一名正式的县学教师。

孙洙在学署后方的空地建了三楹堂屋,当作暂时客居的地方,题名“一枝巢”。他在办公、教书、处理公事之余,依然不改书生本色,就在这幽静的环境里专心念书,增进自己,以期谋取更好的前途。

终于,41岁的他考上了二甲第17名进士,结束了5年的教书生活。

清代科举

好官孙洙

此时,当上知县的孙洙,前往河北顺天府的偏邑大城县上任。此地土地贫瘠,时常闹灾荒;当地百姓辛劳工作一年,但收成仅能勉强纳赋供役。

孙洙到任后,积极用心深入民间,了解百姓之苦。为了预防灾害,他甚至捐出自己的俸禄去疏通河道。在他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从他到任这年算起,大城县连续三年获得丰收。

在这段期间,孙洙为了全心处理公务,便居住在官署东偏当作厨房用的老房子里。他的居住环境地势低洼、门户窄小,墙壁四周尘土灰黑;他常常没有休息的时间,更没空修葺、整理这个简陋的住所。

直到公事稳定下来、百姓生活亦有所改善后,他才将住所简单翻修,题名“补庄”——这是取《易传》“善补过也”之意。

孙洙在办公之余仍然十分好学,他的房中有大量的书籍,他每有空闲,便一头扎进“只属于自己的时空中”,诵读书籍,倚栏长啸。

乾隆十九年()七月,一直被清王朝视为隐患的准噶尔部落,因诸王争立发生内乱。次年,45岁的孙洙,奉差随定北军出师护送征准噶尔。

乾隆皇帝剧照

这趟差事虽然辛苦,但却唤醒了孙洙想要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可天不遂人愿,不知因为什么事情(史料未载),孙洙遭人谗陷而被罢官。隔了几年平复后,朝廷派他前往山东邹平县担任知县,而且朝廷知道他学问才识丰富,特授予“文林郎”的正七品文散官阶。

之后,孙洙两次担任山东乡试的同考官。他严格把关,所选出的皆为一时俊才。

乾隆三十一年,孙洙迁江宁府教授;乾隆四十三年,他卒于无锡家中,享年68岁。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

孙洙早在30岁出头时,便娶了徐兰英为继室。他在邹平县担任知县的六、七年当中,妻子徐兰英一直陪伴左右;更难得的是,53岁的他与妻子一同完成了《唐诗三百首》的编选。

除了《唐诗三百首》,孙洙还著有《蘅塘漫稿》,遗憾的是,此书如今已佚。

孙洙曾任教职,常咨访民间,与百姓谆谆讲叙,其对于教育之热忱可略窥一斑,所以他在《唐诗三百首》原序中表明:

“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

朱自清画像

朱自清先生也说:

“这部选本跟古文观止一样,只是当年的童蒙书,等于现在的小学用书。”

可见,《唐诗三百首》在当时属于儿童的启蒙读物,是村塾教育的基础教材,故成书之时,并未受到当时人们的青睐;而它的编选者孙洙,在历史上也非一代大家,自然不受重视。

然《唐诗三百首》流传至今,咱们都能体会它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有多么卓著!在朱自清先生的抽丝剥茧下,“蘅塘退士”孙洙的生平,才得以揭开面纱,让后人看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