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园的东北侧,有个叫“吉安所”的地方,如今有三条胡同以此命名,分别是吉安所左巷、吉安所右巷、和吉安所北巷。前些天咱们说过,离吉安所不远有条三眼井胡同,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第一次进北京、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最初的宿舍就在这里。当时同住的还有蔡和森、萧子升、陈绍林、罗章龙等人。
青年毛泽东在三眼井胡同住的时间并不太长,然后就搬走了,迁居的地点就是吉安所左巷8号,离原来的住所其实很近;该院座东朝西,如今是普通民宅,并不开放,但院墙上镶着一块铜牌,记载着当年的情况。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20年代也曾在吉安所左巷住过。这三条胡同的得名,全都是因古代一个叫“吉安所”的机构而来。
今天的吉安所右巷10号,就是吉安所大院儿旧址,清朝称“吉祥所”。您听这名字、吉祥、安逸,是不是挺喜庆的?其实它的用处也许是您想不到的。首先,明朝时这里是个宦官机构。之前咱说过,明朝有四司八局十二监、称为内廷二十四衙门,其中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叫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
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地位几乎等同于宰相,但实际权力比宰相还大,他们不但能干预经济、军事、人事任命等,甚至拥有决策权,也就是朱批。朱批本是皇帝的特权,但由于奏章太多皇帝看不过来,就把这项权力下放到了司礼监。明朝著名宦官王振、刘瑾、冯保等都曾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曾任司礼监秉笔太监,还兼管东厂。今吉安所右巷10号就是司礼监公廨。
其次,吉祥所不是处置喜庆吉祥事件的地方,而是宫眷们死后停灵的处所,取的是吉祥下葬的意思。因为过去的人去世,不是马上入土,需要诵经超度,有一大套的礼仪,所以要停放些时日。清朝,皇宫里的女眷们去世,皆以衾被将尸体裹出,到吉祥所殡殓,根据身份的不同,其葬礼的规模也不一样:
贵人以上,即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由内务府负责,在紫禁城内诵经治丧;而贵人、常在、答应、以及宫女、包括太监,则由吉祥所沉葬,连诵经的规模和时间都不一样。当初的吉祥所大院占地极广,南北长多米,东西宽米左右,面积超过了00平方米,四周是厚实的灰瓦红墙。
当年清帝逊位后仍住在皇宫,有内眷去世时依然由吉祥所负责敛葬。直到年溥仪被逐出皇宫后,由于吉祥所里没有重要文物,就被警察机构接管。但并非什么军事要地,只是利用空房驻兵而已。后来北洋政府的官员为了赚钱,成立了一个叫官产局的部门。先卖城墙,后卖城砖,吉祥所大院四面厚实的红墙、连同大院一起卖了,从此也就不再是“官产”,改建成民宅。
如今内中建筑已大部分改观,但依稀可以看出当日之规模。现存仪门3间,为硬山筒瓦箍头脊。西有顺山房5间,东有假山。东西配房各5间,房顶与仪门一致,前带走廊。北房现为水泥瓦顶的新式建筑,再北就是当年的停灵大殿,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歇山顶,前出一卷,后带抱厦,一斗三升斗拱,面阔7间,进深3间,现殿内已经被隔成数间屋子。院内很宽敞,种着一些果树。
此地位于明清皇城的东北角,地安门城门向内延伸出一条街道,现在叫黄化门街。此地一直是太监聚居的地方,所谓的司礼监公廨(吉安所大院)就是官署所在地,此外像尚衣监、织染局等都在这周围,所以这一代在明清时是皇宫内院的“服务所”。
由于民国时将吉祥所改为吉安所,所以大院西侧形成的夹道儿便改名吉安所右巷,东夹道改名为吉安所左巷;北墙外原称铁匠营,据推测可能是吉安所的附属机构,因为吉安所在进行“殡葬服务”时也需要铁器,此地应为打造棺钉之类铁器的作坊。这此改名是年的事儿,解放后三条胡同的名字得以延续。
在“文革”期间,吉安所右巷改称荣兴胡同、吉安所左巷改为荣兴东巷;年整顿地名是恢复民国时期的称呼,并把作为地名保留下来的“司礼监”并入吉安所右巷。而铁匠营改叫吉安所北巷。您发现没?左右即是东西巷,也有北巷,惟独没有吉安所南巷,这是因为原来大院的南墙背靠民宅,没有走道,这些民宅的街门都是向南开的,形成另外一条小巷,就是上文提到的三眼井胡同。
注:本文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