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故宫北门隔街而望急是景山公园,其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的御苑。公园中心的景山为堆土而成,曾是全城的制高点。
景山公园门票不贵,只有2元,学生票老人票1元,可谓是非常亲民。
景山公园最著名景点有两处,一是万春亭远眺故宫全景,此为建筑风光。其二是崇祯皇帝自缢处,此乃人文景观。
景山不高,只有42米,全部新修青石路,登顶轻松。
登顶万春亭朝南远眺,紫禁城气势恢宏。从景山制高点远眺依旧无法将紫禁城尽收眼底,故宫之大名不虚传。
而附近却无第二制高点,或是因为中南海不远之故。我游玩期间也没有看见任何无人机作业,可能是因为有所管制。毕竟此处离中南海太近,而游客极多,鱼龙混杂,有所防范之故。
虽不能俯瞰全景,但从中轴线望去,故宫大小建筑此起彼伏,鳞次栉比,不由感慨天下之大皆有一人掌握的封建帝王时代皇权的至高无上。
那是何等的气势和威仪?想起李世民的豪语,天下英雄皆入彀中矣。多少豪杰,文臣武举来到如今我目力所即之处,无论其富甲一方还是学富五车亦或是天生神力,见到皇帝难免三跪九叩,就在这个地方皇权几千年来风头无两。
而却也因为皇权,惹得多少腥风血雨,尸骸垒骨?
崇祯十七年()三月,大顺军会师北京城下。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环攻九门。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飞梯奋力攻城,越墙而入,攻占外城。与此同时,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投降。崇祯帝朱由检听到城破,立即命其3个儿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后自缢,剑砍长女乐安公主手臂,又杀妃嫔数人,然后换上便服,携太监王承恩等数十人,出东华门,企图出逃,没成功,又返回宫内。十九日清晨,李自成军攻破内城。崇祯亲自响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崇祯见大势已去,便与太监王承恩入内苑,对缢于煤山(今景山)寿皇亭树下,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距离崇祯自缢时间已经过去几百年了,而此处却也成为公园一景。很多游客在这合影留恋,对于陵墓类景点我是基本不留影的。因为陵墓之地一般怨念很重,阴气很重,如果不是身体非常强实,阳气充足之人留影后回去多半会有事发生,少则漏财多则。。
旅游未必需要留影,留影只是留下你的影记在电脑里,而思考却留下感慨在心中。回望历史,崇祯不算“坏”皇帝,或者用无德这个词更妥帖。执政17年,终究还是勤恳执事,事必躬亲。然大明还是亡了,明朝灭亡原因很多,但为何亡于崇祯之手,落得个自缢皇帝下场,个人觉得原因有二。
一:崇祯接了个烂摊子。
年土木堡之变的大明已经逐渐日薄西山,日益为艰,然后任的皇帝却是不思进取,任用宦官尤甚,到了万历年间基本吃空了太祖成祖的老本,等传到崇祯手上已经是千疮百孔,神仙难救。
二:性格决定命运
然若使得此局死而复生,转败为胜却不是全然没有机会。崇祯帝却是输在其性格上,莫说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等人缺点几何。本质上面还是崇祯此人性格多疑,在大事上只相信自己。然一己之力终究有限,深处深宫厚院难知天下实事,导致几次大事处理上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断送了明朝最后中兴希望。
在自缢处想到历史课本上一张插图,崇祯皇帝的手书“思无邪”,回去百度却是找不出了。用另外一张图片代替。
自如人心,从崇祯皇帝书法可以看出其性格内心纠结处甚多,心胸不开阔,不能信人用人之长。
其字写的紧凑,思字田和心紧紧相连,没有留下任何空间。而田字书法上很多人都是留着开口的,不仅仅是美观也是内心心性的体现。
起笔有势,然收笔细小无力,预示此人做事虎头蛇尾,无法坚持。
笔画转角之间厚重凝滞,预示此人做事不知变通,人际关系一般。
然人无完人,崇祯已经做到他的能量层级范围内所有能够做的。但终究大明还是亡了,历史是无情的,人却是有情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胜者为王败者寇。如今的紫禁城非大明却也非满清而是属于我们。对,是属于每一个公民的财产。是不是觉得这个词有点生,却是如此。因为中国人不习惯用公民这个词,中国人百分之五十的中国人还不能够理解何谓真正的民主。
硝烟散去,回望历史剩下的是什么?剩下的是思考,剩下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包容。崇祯帝是有气节的皇帝,在最后关头还是用其生命践行了对脚下土地的一个皇帝的使命。既然已经无法重来,那么我绝不会活着在异性人的土地上。
这是一种气节,也是一种刚烈。我给崇祯鞠了一躬,因为这种气节刚烈是每一个中国人有的。放大了说这就是民族意识!
但重复我上述的思考,真正的民主意识,民权意识,民生意识是很多中国人不具备的!我们要有民族尊严,但更重要的是满足我们的民主自由!
皆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紫禁城自建成之日起,几百来年,多少风云变幻,宫斗权变?多少勾心斗角,血雨腥风?景山公园默默的看着,从无一言一语。
但人间事,或许就如公园内的这片青草,春生冬寂,循环反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