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迁非朕意,我要为社稷而死
崇祯皇帝绝对是我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之一。他自己都说,不幸而生在帝王家。您听听这个话,这哪像当皇帝的说出来的话。在我们的想象中,皇上那肯定是锦衣玉食,三宫六院,一言九鼎这样的词语才当得起。
可惜这些东西在崇祯那里,都不是什么值得让人羡慕的。在他那里,保命最重要,保家最重要,保江山社稷最重要。哪里有心情享受那些荣华富贵,他非常想有作为,非常想能够保得住那些东西,但是那些东西却都偏偏眼睁睁在他手边失去。最后落得个亲手杀掉自己的妻子儿女,自己也吊死在北京景山的一棵树上。你说悲催不悲催?
年是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他35岁。应该说正是人生中精力很好,经验丰富,体力旺盛的时候,如果是太平盛世,这样的年纪,在皇帝这样的位子上,按照崇祯皇帝的意愿,应该是要大干一番的:整顿吏治,发展生产,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然后达到盛世的局面。自己看着这一派繁荣的景象,老百姓们都生活富裕,感恩戴德;臣子们都夸赞他是尧舜在世,千古名君之类的。可惜这一切都与崇祯无关了。
他的江山已经千仓百孔了,外有满清皇太极多尔衮不断进逼,内有李自成张献忠攻城拔寨。而崇祯皇帝他长在深宫大院,对于这些军国大事,他实在没有什么经验。身边大臣又都靠不住。于是他不断地换将,不断地换将。希望能够有一个人给他顶住。史载崇祯皇帝在位17年,换了50多位内阁大学士。实在是不得已啊,在崇祯眼里,这些人都不中用,没人能够帮他守得住江山。崇祯自己曾经说过:“文臣皆可杀”。
年,在崇祯皇帝的生命中,最重要的的一个决定是要不要迁都?这个问题在殿堂上曾经被他的臣子——左中允李明睿提出来。当时形势已经很危急了,正月的时候,李自成在西安宣布称王,建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这是要无视崇祯的节奏啊,在北方,满洲人把国号定位“大清”,改元顺治,多尔衮开始摄政。什么叫做内忧外患,这就是内忧外患啊!
三月的时候,李自成的起义军如推枯拉朽一般,一路打到了北京城外。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该怎么办呢?李明睿给他提出了迁都的建议。李明睿说,我自从被皇上提拔以来,一直在细心观察时局,广泛搜集各方面情报,目前,贼寇已经快要打到京城了,形势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只有南迁这一个办法,能够稍微缓解当前的局势了。
李明睿的这个建议,不可谓不诚恳。他对时局的了解,也确实是到位了。问题是当时李自成的军队都已经到北京城外了,谁不知道这样的局势呢?但是其他大臣怎么就不提这样的建议。只能说,此事事关重大。南迁不就是逃跑吗?谁愿意背这样的骂名?大臣们一个个都贼精的人,没人愿意出来背锅。这一朝大臣,没有什么担当啊!
崇祯皇帝自己又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他此前是想都没想过这样的问题。成长的环境限制了崇祯的应变能力。他不能像他的祖宗朱元璋、朱棣那样,身经百战、能屈能伸。他甚至都没有过一次亲征,就这样束手就擒了。
因此,当他听到李明睿南迁的建议时,他吓了一跳,“此事重,未可易言。”他说道。都打到家门口了,还是这种态度。崇祯皇帝的悲剧是注定了的。
虽说如此,李明睿毕竟给皇帝指了一条他此前从没想过的路。迟疑过后,崇祯还是低声问道:“上天未知如何?”就是要问问天意。李明睿答道:“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就是说皇上您不要指望上天了,还是自己做决定吧。
崇祯这个时候却犹豫了。他把这件事拿到朝堂上,让大臣们来讨论讨论。可是这个时候,经历过多轮党争的大臣们,见过了太多太多的因为立场没站对而遭殃的事情了。他们已经不再愿意在任何重大问题上被对手抓住把柄了。怎么样才能够没有把柄被抓住呢?那就是讲大道理。大道理总是对的吧,还能够有错啊?
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为首的一些朝中重臣,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慷慨激昂地陈说着不可迁都的理由。把一些正确的大道理都讲了个遍,可他们就是忘了,大道理能拯救得了朱家江山吗?哦,对了,反正是朱家江山,又不是大臣们的江山。朱家江山亡了,这些大臣们还可以投靠闯王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后来的事实也是,这些在崇祯面前讲大道理的臣子,变起节来可不像他们口中讲的道理那么义正辞严。
总之,听了大臣们的一番慷慨陈词。一向颇有主见的崇祯皇帝最终给这件事情下了结论:不迁都。他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他对臣子们说的一段话:
祖宗辛苦百战,定鼎于此土,若贼至而去,朕平日何以责乡绅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谢先经失事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独去,如宗庙社稷何?如十二陵寝何?如京师百万生灵何?逆贼虽披猖,朕以天地祖宗之灵,诸先生夹辅之力,或者不至此。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这就是崇祯皇帝在这件事情上最后的态度。我们从这段话里头,分明的能够读出来。崇祯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他身上背的负担也太重了。这是祖宗留下来的江山,我一个人逃走了,将来在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再说,我逃走了,京师的上百万老百姓怎么办?大不了一死,“君王死社稷”,也是应该的。听听这话,还是很爷们的!
崇祯皇帝相比之下,崇祯皇帝的心中,是真的装着道义;而大臣们讲出来的,只是假道义。
二、不幸而生在帝王家,乱世的悲情皇帝
就这样,崇祯皇帝错过了南迁的最佳时机。三月十八日,北京外城被攻破。这个时候,崇祯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只看到了“上闻外城破,徘徊殿庭”这样的句子。他在殿庭里徘徊着,心里一定是翻江倒海。徘徊之外,他又派了十名太监去往各营充当监军,然后任命他身边的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提督内外京城,也就是守城总指挥。在最后时候,崇祯皇帝的身边,能够信任的,也就只有这些人了。大臣们干什么去了呢?都排着队准备向李自成讨好去了。
好了,李自成马上就打到皇宫来了,该安排后事了。君王死社稷,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崇祯召集起他的家人们:周皇后、袁贵妃、三个儿子还有女儿长平公主,做出了他的最后的安排:
1、男孩子,要逃走。他给他的三个儿子找来了平民的衣衫,亲自给他们换上。并且嘱咐他们,让他们记住,从此走出宫,你们就是平民百姓了。遇到了有身份的长者要叫老爷,如果是年轻的就要叫相公。遇到老百姓的话,年长的叫老爹,年轻的叫兄长。遇到了读书人你要称他为先生,遇到了当兵的人要叫他长官。总之,出了这座皇宫,你们就要懂得这世上做人的规矩了。他一边说一边哭泣:“你们为何不幸而生在了帝王家啊!”然后让内侍把三个儿子送到了外公家。
2、女孩子,不能留。女孩子在古代乱世的命运是很悲惨的。崇祯皇帝担心自己的家人被玷污。他做出了非常残忍的决定:两个老婆,自己回去上吊吧。女儿长平公主还太小,才十五岁,不敢自杀,那就帮她解决吧。崇祯把三个儿子送出宫之后,就把周皇后和袁贵妃叫来,三个人摆酒痛饮、连声哀叹。他告诉他的两个夫人:“大事去矣”。然后三个人又抱头痛哭,气氛有如当年的项羽别虞姬。在最后时刻,崇祯还不忘他的子民。史书记载,崇祯皇帝叹息了一声:“苦我民尔”。然后让他的两位夫人回宫自尽。
周皇后上吊死了,可是袁贵妃在自尽时,绳结没打牢,绳索断裂,“坠地复苏”,袁贵妃这个时候害怕了,不敢再上吊了。于是崇祯拔剑就砍,连砍三剑都没有砍死。急火攻心的崇祯皇帝,拿着剑拼命地向袁贵妃刺过去,这个可怜的女人,曾经身为贵妃、受到皇帝宠幸的女人,就这样死去了。
只剩下长平公主了,这个十五岁的女孩子。崇祯把她叫到身边,疯狂的挥剑砍过去,吓得长平公主到处乱跑,惊恐的哀嚎声响彻殿宇。崇祯皇帝也是不忍心看着自己亲自杀死女儿。他左手以袖掩面,右手持剑砍向公主。吓的长平公主赶紧用手去挡,结果一条长臂应声落地,长平公主也昏死了过去。
崇祯皇帝自己则如众人所熟知的,他选择了以发掩面,吊死在了宫廷后院的一颗海棠树上。身上留着一封遗书:“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无伤百姓一人。”
这就是崇祯皇帝悲壮的结局,也是整个明朝悲壮的结局。
本文为馋猫历史原创文章,喜欢的朋友请点个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