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占据了紫禁城等皇家建筑。日本政府召建筑工程师伊东忠太到北京,调研紫禁城等中国皇家建筑,以作为日后日本皇家建筑的参考。年7月21日-8月11日,伊东忠太率助手手土屋纯一、奥山恒五郎等进入紫禁城等建筑实地考察。日本著名的政府御用摄影师小川一真(-)随同伊东忠太一行,负责拍照记录各种建筑。这是他们乘热气球拍摄的紫禁城、景山全景。
大清门,北京故宫皇城的南门,封建帝国唯一可称之为国门的门,它的名字随着改朝换代而改变。明代始建时称为大明门,李自成进京时改大顺门,民国称中华门,年新中国改造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毁,现在位置是毛主席纪念堂。
午门,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为大捷献俘之门,同时也是明代廷杖之处。
金水桥前的汉白玉石狮,如今石狮尚在,但是陪伴它的老树已经不存。
阙左门东侧,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公厕。
午门背后。唉,普通国民终于能进来一窥皇家气派,可国家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协和门内金水桥,这还正是彩虹卧波啊。协和门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
太和门外青铜狮。太和门为故宫外朝宫殿的正门。
太和门栏杆,上面浮雕名为龙头望柱。
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早年作为科举殿试的场所,乾隆年间重建后改做内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座。
太和门东侧廊庑的窗子
太和殿广场
太和殿月台上的铜鹤
太和殿月台上的玄武,这两个铜雕像是乾隆年间重铸的。乾隆嫌弃原来的鹤和龟小下旨重铸,乾隆十二年(年)12月28日两者同时铸成。
太和殿日晷,旁边的人应该是伊东忠太雇用的工人。
嘉量,中国古代标准量器斛,斗,升,合,龠的合集;中间较大的一器上部为斛,下部为斗,左边的一器为升,右边的一器上为合,下部为龠。上面有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字。
太和殿的御路
太和殿的御路
太和殿的御路石阶,历经岁月消磨现在这些石阶上的浮雕已经变得很模糊了。然而北京周边汉白玉石已经采尽,要是更换那费用会非常高昂,因此现在石阶都铺上了木板防护。
太和殿三层台基都有浮雕石栏杆环绕。
太和殿东尽间和东梢间的窗户,窗台下贴的都是色彩艳丽的琉璃墙砖,尽显皇家的豪气与奢靡。
太和殿宏大台基浮雕为须弥座,也就是佛陀菩萨坐下的莲台
太和殿大殿内景,扁额和对联都是乾隆御笔。如今的匾额已经是后世仿品,袁世凯称帝时龙椅和对联、匾额都被移走,其后据说三者都遗失了,有日本人宣称拥有对联。现在的龙椅可能仿的是明朝制式。
太和殿大殿内景,建极绥猷四字的意思为: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太和殿立柱,下方过火的痕迹提醒我们国耻勿忘。
中和殿井口天花,为天花最高级样式。以木条(称为支条)纵横相交成方格,按方格覆盖木板(也称为天花板),由于形状像“井”字,故称“井口”。支条和天花板上分别作彩画,题材多样,但构图有一定程式,只有太和殿这类最高级建筑才会采用雕刻。
保和殿重檐歇山顶上面有大量彩画
保和殿背面御路
保和殿御路(丹陛)为紫禁城中最大的石雕。这一汉白玉巨石为万历重修时所采,乾隆年间因为磨损严重而磨平原花纹重新雕刻。
东华门,清代是皇帝出殡之门;明代为太子进出专用门,因此门钉比之一般的门要少了一竖排。
武英殿西侧的宝蕴楼,清早年作为宫中官学。乾隆为庆皇太后六十大寿改建为了寿安宫,遂成为后妃的住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