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

“园林讲堂”是中国园林博物馆年推出的一项文化活动,以书为友,穿越古今,通过分享与交流,造园者与观园者的思想境界,跨越年代的沟壑与时光的阻隔来进行对话交流,在参与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魅力被时代记载,为世人所传承。

书,是人类的朋友,开卷有益,读书是一种幸福,增长知识,视野更开阔,明白道理,思想更深邃,品味生活,人生会更灿烂……

△明代画家萧云从《雪岳读书图》局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往今来,读书都是一种很文雅的事情,读书不是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贵在知行合一,勇于实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囊萤夜读,凿壁偷光,恭勤不倦,读书展现了一种精神,重在坚持。

古人读书的故事,流传千年,书中有喜悦,有欢乐,也有悲愤,有痛苦,我们在阅读中长大,从书籍中获取成长的力量,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

古人读书故事

司马光的故事大家都在书中看到过,虽然学术上有争议,但不管是砸缸还是击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司马光的读书故事我们更应该知道。

△司马光画像图片源于网络

司马光少年时担心自己在背诵诗书以备应答方面的能力不如别人,当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而去玩耍的时候,他却坚持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功夫多,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都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过:“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司马光居洛阳时,营建了自己的私家园林“独乐园”。与其他官员离开朝廷营建花园的目的不同,司马光在园中一面读书,一面编书,字斟句酌、博采旁搜,可以说是为了修史而造园。园中有“读书堂”,藏书甚丰,有图书五千余册之多,其《读书堂》诗曰:“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在独乐园的十余年时间里司马光专心修史,终于编制完成《资治通鉴》这部皇皇巨著,在这个过程中通读过历代正史、杂史等各种书籍,光是存于洛阳的残稿,就有满满的两大屋。

△明·仇英《独乐园》局部图片源于网络

不仅是文人,古代帝王们也非常重视读书,三国时期孙权劝吕蒙读书时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营中事务多为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广泛学习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里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天下大事,听到吕蒙的见解后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皇子们读书学习,皇帝挑选满腹经纶的儒臣作诸皇子的师傅,严格控制学习时间,皇子们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满文、蒙文的语言内容,成年皇帝的学习内容更加庞杂。康熙皇帝很小的时候就刻苦读书,每天达10余小时之多,雍正皇帝素以读书为重,登基之后依然如故,举行经筵,继续读书学习。宫廷画家们用手中的画笔留下了帝王们读书的图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皇帝都留下了身穿吉服的既有生活气息又不失庄重威严的读书像,也留下不少身穿便服的休闲读书像。皇帝多在宫苑或雅室中读书,甚至还有身着汉服以“变装秀”的形式出现的“行乐图”,表现的是一种轻松自在、悠然自得的文人雅趣,吉服读书像原来应供奉于承德避暑山庄,后来收藏于景山寿皇殿中,留存至今的帝王读书图成为感受那个时代读书的直观影像。

△《雍正帝读书像轴》图片源于网络

△清佚名《康熙帝读书像》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源于网络

万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系列栏目中,濯淖天下园林的深厚底蕴,攫取园林中的历史文化与动人故事,将千年的灿烂文明汇于笔下长卷,在你眼前从容展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