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安门附近,有一座皇家冰窖小院,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院内有一座建于清朝末期、面积达平米的半地下式冰窖,分南北两室。过去用于存放冰块,供皇家在炎热的夏季消暑纳凉之用。
可见,古代的皇宫防暑降温措施就做得很好,并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空调房
最早的空调房始于先秦时代的夏室,类似于现在的地下室,通过避免阳光的直射来降低室内的温度。
唐代大明宫中的夏室就算是半自动了,太液池南边的含凉殿相当于一个机房,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再利用水流的冲击力把水引到房顶,形成水帘,既美观也增加凉气。
汉代时宫廷中夏室称为延清室,宋代宫廷对含凉殿技术进行了新的改进,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
明万历年间再一次进行改进,高濂在其《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清代时皇帝、后妃有专门避暑的行宫,夏至前搭好脚手架,高过殿顶,顶上用苇席铺好。门上安细密的竹帘隔热,还可以防蚊蝇。
冰箱
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了最原始的青铜冰鉴,铜缶套置于铜鉴内,四周装着冰,使缶中的酒降温,用冷酒避暑。
到了清代就演变成了宫廷普遍使用的叫作冰桶的木质冰箱,箱内一般采用可以隔热的铅或锡为里。先在箱内放入冰块,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食物镇于冰上。箱底有排水孔,箱盖有通气孔,排出的冷气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最能直观看到的实物。
冰镇消暑小吃
唐代有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的“饮子”,宋代有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到了南宋时,仅市面上出售的就多达数十种。
《宫女谈往录》书中记载,慈禧夏天爱喝冰镇酸梅汤,爱吃甜碗子: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和甜瓜里面的瓤配在一起。或者把青胡桃砸开,去掉一层带涩嫩皮,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
衍生出的另一个职业:采冰人
不管是空调房,还是冰箱、冰镇小吃,偌大的皇宫得需要消耗多少冰啊?这些冰从哪里来呢?据《周礼》记载,从周朝开始,就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的“凌人”,一般有80人。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等到来年的夏天使用。后来凌人更是上升成了一种宫廷职位。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王室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都设有官窖,共计18座,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万块。
古人的防暑降温福利
赐冰制度也是古代皇帝奖励大臣的一种手段,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朝时不是直接领冰块,而是发放冰票。这些优越的制度都只是大臣才能享受,平民百姓却不敢奢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