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元、明、清皇家御苑,位于故宫博物院北面,与神武门仅隔一条大街。它从平地到京城制高点,用了三百多年的时间,也有过煤山、镇山、万岁山等名字。▲景山景山这一地域概念始于元代,公元年,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将如今景山这片地圈入了皇城内,成为皇家御苑并在其中引水灌溉,种植花草树木。不过,此时的景山还不能称之为山,因为它还只是一个小土丘,隐身在高墙宫院内。明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平皇宫,并扩建旧有城垣。朱棣依据“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说法,认为在紫禁城北面的玄武之位,应当有一座山。于是下令把拆除元代旧宫城时留下的渣土、挖凿紫禁城筒子河留下的淤泥堆在了元代御苑南面的延春阁的旧基上,造出了一座人工山,取名“万岁山”,辟为皇家禁苑。此后,对万岁山的营造未有中断,明代帝王每逢重阳节必会到此登高望远,祈愿江山永固,所以它也被称作“镇山”。明崇祯七年()九月,万岁山测出山高为十四丈七尺(约46.7米),是当时北京城的最高点,是名副其实的紫禁之巅,在此可以俯瞰整个皇城,感受北京城的壮美。公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登上景山自缢,景山亲历了明王朝的终结,见证了李自成起义失败后的溃散,最后看着清兵入关。清顺治十二年,顺治帝向礼部、工部下令,将万岁山更名为景山,意为“高大的山”,这一称号一直沿用到今天。★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编辑:胡志强责编:黄正茂编审:沈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