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之山——汤王山

汤王山古名条山,依据《山海经》改称景山。商汤约公元前年于此发兵,鸣条一战,灭夏建商,奠定商朝六百年基业,山得圣而名改为汤王山。光绪版的《山西通志》载:“景山,亦汤山,在闻喜县东南六十里。景水出焉,水流入涑。”

汤王山上有座汤王庙。据铁牛峪的老支部书记卫同明介绍,汤王庙前有一条十里长沟,共分十条峪,十条沟峪之水在汤王山下的十八坪大岭跟汇于一处,自铁牛峪而出,始为青龙河之源头。

十八坪是裴社镇最远的一个村。

调研组一行随裴社镇副镇长贾国辉、水管站站长赵建军,沿青龙河驱车向东汤王山方向而行。初行河道浅且宽,往上逐渐加深变窄。

赵建军说,青龙河从十八坪后的大岭根,一直到夏县境内,过去都叫铁寺河,年河道治理项目出现青龙河的名字,大家都才知道铁寺河的大名叫青龙河。

他说,自己也是在河边长大的,对铁寺河很熟悉。记得小时候河水很大,平时都踩着石头过河,一下大雨河就过不去,还得要大人背着过,一直到八几年以后河水流量才逐渐变小。虽然平常泉水比较少,但上游没有断流过。

愈往东行,愈觉山谷幽深、树木遮天,河道之水越来越宽,潺潺水声越来越大。

终于在十八坪一小桥处,见到了于我们而言,一直是传说了很久、但只流淌在各种资料和文字介绍里的青龙河源头,一行人不免有些小激动。

此时,天虽正午,阳光极烈,但站在河旁,却凉意阵阵,加之旁边有林木蓊郁,山风过耳,只觉惬意无比。

站在桥上,感慨万千。古老的青龙河正是从这里汩汩而下,流淌了数千年,孕育了沿途的村庄和人们,在河畔留下了多少灿若星辰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从东向西分布有东周早期的崔家河墓群、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遗址、史前新石器时代西阴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禹王城遗址、仰韶早期聚落遗址师村遗址等等。

汤王山位于闻喜县的石门、裴社乡境内,海拔米,是中条山南端的最高峰,此处崇山峻岭,青松郁葱,层峦叠峰,奇石林立,原始森林覆盖率达到70%,属省级自然森林保护区,文物古迹众多。

汤王山是商汤文化的发祥地。成汤在此历经7年的休养生息,活捉夏桀并建立了商朝,后来人们在此建庙祭祀并改景山为汤王山。汤王山因此成为我国唯一的一座以尧舜禹汤四大贤君之一商汤命名的山峰。

位于主峰的汤王庙,殿堂建筑全为山石精砌而成,与我们之前去过的永济尧王台的庙宇有几分相似。汤王庙始建于商、周,经唐、明、清历代重修扩建,采用最古老的“筑窑”形式建筑,这些石材取用当地的山岩简单堆砌而成,且极少有凿过的痕迹,庙墙用粗粝的片石砌垒,古朴坚实别致,虽经千百年依然屹立。

汤王山还是晋郭璞勘舆文化的发祥地。郭璞是闻喜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当年为避战乱,郭璞曾隐居汤王山,留下了郭璞书堂、悬砚滴水等遗迹。

郭璞曾注释《周易》《山海经》《葬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古籍,今人所著《辞海》《辞源》上均可见郭璞的注释。郭璞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被誉为“词赋为中兴之冠”,其中以《游仙诗》为主要代表,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

而最为重要的是,郭璞在城市的规划布局、尤其是城市水系方面重视地理环境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成就十分值得今天现代城市建设所借鉴。

年前,郭璞为温州城选定城址,制定了城市的规划布局:

从自然科学方面,他经过实地堪舆,对瓯江南北岸的土壤取样进行称重和比较,发现瓯江北岸土壤轻,南岸土壤重,于是便建议将温州建在南岸。

从地理方面,郭璞选择的城址,四周有众山环绕,状如北斗,形成了个易守难攻的格局。

城市水系方面,郭璞在规划建设时.就指出其“遇潦不溢”的功用,即调蓄洪水、排洪排涝的作用。郭璞在城内开凿了二十八口水井,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主要用于解决百姓用水。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发生战争后出现断水问题,郭璞又依照五行之意,在城内设了五个水潭。这五个水潭都与护城河相通,最后注入瓯江。由于分布于城内东西南北中的五潭均有较好的蓄水调洪容量,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城市水系,可保城内五方平安,合乎科学的规律。同时,郭璞因地制宜、顺地形地势设计河渠的布局,使城市水系具有交通、运输、排水、排污、防洪、防火,便于生活,调节气候及文化环境的多种功能。

温州古城能成为千年山水名城、文化名城,与郭璞当初的选址、规划的高明和智慧不无关系有关。有人这样评价郭璞选址温州城:上承西周秦汉,开启了非都城的一般郡城象天则天的先河,在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上乃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近年来,运城市正通过河湖整治、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持续加大对中心城区内的“两河”“两渠”“十湖”等水系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实现“河湖连通、十湖共治”,打造“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生态宜居的幸福之城。

今天的城市水系建设与我们的盐湖有着重要关联,“厘清本底,科学保护”是我们水系调研的初衷。在青龙河的源头遇见郭璞,愿历史之光照进未来。

韩睿陈晨王泽林薛吉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