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水利文化向来是最灵动、最亮眼,与人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这些水利文化,不仅是古人对水认知和改造的文化,更是人与水共生交融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相对应的众多水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现代北京独特的生态文明景观。

利用各种水利工程,将“天然水系”与“人工水系”巧妙融合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建。城市作为人类利用水资源最为集中的空间,其发展需要从给水、排水、水运、防卫、景观等方面进行筹划。因此,在北京多年的建城史中,始终蜿蜒着一条水的主线。

虽然北京不像江南那样拥有丰沛的天然水资源,但匠心独具的古代城市建设者利用各种水利工程,将“天然水系”与“人工水系”巧妙融合,设计和创造出了令人震撼的水利格局。通过留存下来的水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人在治水、理水、用水方面的认知和探索,无不彰显了朴素的环保思想与高超的工匠技艺。他们以水为载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独特的水利文化。

为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北京市对涉及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水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利用的总方针。在这一方针的基础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相继颁布。“老城、三山五园地区以及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被列为保护对象。其中,“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涉及“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什刹海、通惠河(含玉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门护城河、长河和莲花河”等“六海八水”,还囊括了故宫的排水防涝工程、故宫-景山的挖湖堆山工程及北海公园的集雨节水工程等。无论是保障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正常运转的水源工程(西山诸泉的使用)、引水工程(北长河、南长河等)、调蓄工程(昆明湖、积水潭等)、河道工程(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坝河等)、节制工程(通惠河和坝河上的闸等)、仓储工程(张家湾漕运码头、海运仓、北新仓、南新仓等),还是与之相关的漕运文化、运河管理制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利用措施都在规划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打造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现代生态文明

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治水、理水时,北京城市建设者“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将北京历史河湖水系的位置、形态及文化内涵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复原,打造出了北京“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现代生态文明。

南长河已通航多年,游客可乘船欣赏沿途景色,体验京杭大运河皇家文化;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集历史文化、湿地科普和游览休闲为一体,已成为既朴野自然又具文化底蕴的著名城市文化带;南、北护城河两岸绿意盎然、古色古香,吸引了人们前去观鸟、赏鱼、漫步、健身;前门三里河临水居住区,还原了老北京院落特有的韵味,重现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这一处处与北京中轴线密切相关的水文化遗产,如一颗颗传世的明珠,璀璨夺目,历久而弥新。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遵循了“人文运河、生态运河、魅力运河”理念。首先,大力疏通河道、清除河道障碍物、清理河道垃圾,保证了高质量恢复历史水系,为展示古河道风貌和古码头遗迹创造了基本条件。其次,通过提高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充分利用雨水和再生水等,保障河道的生态用水量。同时,生态护岸优化了生态景观,促进了水质稳定;生态调度不仅实现了生态补水,还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保持了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健康;增殖放流控制了藻类过度繁殖,使水下生态系统得到快速重构……通过多措并举,年4月,大运河实现了近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恢复成为了一条健康的生态河流。一幅以绿为底、以水为魂的水韵林海画卷正徐徐展开。延续千年的运河文脉,正推动着城市文化和生态品质融合提升。

贯穿京津冀晋的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已初步重现水绿岸美的自然山水风貌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蕴含了“自然恢复为主”和“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生态治理原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建设,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

作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滋润着京华大地,哺育了京师人民。戾陵堰、车厢渠等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还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卢沟桥都位于永定河上。金中都水关遗址、金元时期金口河水系遗址,还有三山五园、南海子、团河行宫等皇家园林苑囿也与永定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年以来,永定河连续4年进行生态补水,使这条北京的母亲河成为了“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沿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据相关资料显示,陈家庄至卢沟桥段永定河沿线10千米范围内,地下水位平均回升1.26米,首都西南地区地表、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涵养。可以说,这条贯穿京津冀晋的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在北京地区已初步重现水绿岸美的自然山水风貌。

在古代,北京不仅用“刚性”的城墙围出城市,给人们提供封闭、安全的生活环境,还通过连通成片天然水域与城外水系,体现出生态理念上的“开放”与“包容”。正是在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下,北京城才成为了一座“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山水园林之城。

资料图新华社发(张晓峰摄)

为了使这庄严却不失灵动、充满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魅力的盛景不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亡,北京城市建设者始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自己坚定的追求,以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历史文脉的延续传承为自己执着的坚守。目前,北京水文化遗产作为古代水利文化的载体,已初步形成“一轴两带”(北京中轴线、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空间格局。在实现古代水利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共生与交融方面,北京正不断前行。

(作者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标题: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谈三千年建城史中的水利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共生交融)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王崇臣

流程编辑:L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