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出史中,宫廷演剧作为戏曲演出的一种重要形式,由来已久。有清一代,内廷演剧活动十分频繁。举凡帝后万寿、岁时节令、内廷嘉礼、月令承应等都有戏曲演出。这与清朝入主中原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历代统治者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提倡密不可分。
主要表现在清宫内设立了南府和升平署等专门性管理、组织演剧的机构。同时培养了大批的内监伶人并邀请民籍伶人入内承应,以满足内廷一切演剧活动。同时还敕建添置多处宫内戏台和观剧场所。多位皇帝对戏曲艺术的爱好和提倡,必然影响到清宫内廷女性观剧的整体面貌。
(一)清宫档案载录女性观众概况,清代宫廷女性观众的身影,从清宫档案载录和分布特点看,康雍乾三朝少,而中后期特别是道光至同治光绪朝为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顺治康熙时期国朝初定,清王朝的统一大业尚未彻底完成,对于内廷演剧事宜还无暇顾及,同时,清初内廷档案制度尚未完备,所以至今未见顺治朝宫廷女性观众看戏的档案。
而雍正皇帝一生勤勉简朴,较少介入声色之娱,他对待戏事的严厉、节制态度,也可能影响到了内廷女眷的看戏情况。但并非清前期内廷女性就不看戏,比如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就非常喜欢看戏。赵翼《檐曝杂记》就曾对乾隆为其生母崇庆皇太后操办六十岁万寿庆典的盛况予以记载,其规模之大几令人瞠目。
关于崇庆皇太后,《清史稿》有载,她生活于康雍乾三朝,此时社会稳定,国库充盈,正是宫廷演剧渐趋规范的时期,乾隆时期不仅建立了管理演剧的机构南府和景山,且宫廷中戏剧活动日趋频繁。
乾隆帝十分喜好看戏作乐,寿康宫畅音阁戏台、寿安宫大戏楼和避暑山庄福寿园的清音阁三层大戏楼均是建于此时,崇庆皇太后看戏机会很多。道光朝之后,内廷女性观众的身影日渐清晰起来,尤其同治光绪间,因为实际掌握国家政权的慈禧太后是一位超级戏迷,清宫演剧达到了高峰。有关慈禧太后观剧的具体时间、地点、内容、陪观的人员等详细信息,在恩赏日记档、旨意档、承应档等档案中均有详细记录。
以上是光绪六年十一月后半月内,以光绪皇帝名义传旨,在慈禧太后寝宫长春宫连续演戏的记载。太后本人除去十七、十八、十九三日未观剧外,其余时间均未有间断,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看戏十分频繁,尽管八国联军入侵、百姓生灵涂炭,她仍日日笙歌,沉迷于戏曲活动。
慈禧太后作为一位特殊的女性观众,打破了以往皇权视角下,清宫档案对观剧女性形象符号化、边缘化的处理和女性意识在其中实际缺位的局面,她不是作为被描述对象与被塑造者出现在清宫文献中,而是第一次作为观剧的主导者甚至是发起者出现在戏曲历史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二)宫廷女性观众观剧频率较高,清代宫廷女性观剧的时机很多,从观剧事由看,大致分为庆典观剧和岁时节令观剧。清宫大型庆典包括帝后万寿、皇子公主大婚、嫔妃加徽号、行册封礼等等。岁时节令观剧,则有新年、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冬至等。
在重要节日庆典演剧活动中,几乎所有宫眷都要出席。家宴演剧,皇后、贵妃、诚妃、荣嫔等皆在,莹嫔、荣常在、春常在等未到。宫廷内新年期间,连日来笙歌不断,宫廷内眷们欢聚一堂,亦可饱享一场文化盛宴。冬至也是清宫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到冬至这一日,都要隆重庆贺演剧。如道光二年十一月初十冬至“皇太后寿康宫内学承应戏”。
另外,每逢帝后万寿节、皇后千秋等人生礼俗节日,清宫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贺仪式,戏曲是必备的重要的仪典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五月初十日为道光朝皇贵妃千秋,咸丰、同治、光绪三位皇帝的生辰分别是六月初九日、三月二十三日和六月二十六日,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的圣寿分别为七月十二日和十月初十日,还有正月初十日为光绪帝皇后千秋等等,可见清宫女性的观剧频率是非常高的。
(三)宫廷女性观众等级森严,高高在上的太后、太妃,还有皇帝的妃嫔、公主等,共同构成了宫廷女性观众的主体。在重大庆典中,比如太后加徽号、嫔妃册封、公主大婚、皇子诞生等,都要专门为内廷女性演剧庆贺。一般都是在清宫大戏台上演出,帝后妃嫔诸位同大臣等一起看戏。如咸丰二年六月“初八日,贞贵妃封为皇后。总管禄喜行礼。同乐园卯正十分等皇后受礼毕,迎请开戏”。
贞贵妃册封为皇后(贞贵妃即后来的慈安皇太后),在同乐园大戏台上演出。这时就要给女眷安排专门的观剧设施,并垂帘帷观。内廷女眷之间又存在严格的等级区分和观剧礼仪。如上述嘉庆元年新年观剧,贵妃、妃、嫔、常在等,要等皇后到来后才能开戏,且给皇后行礼毕,才能到继德堂后殿看戏。
从演出内容上看,当男性与女性同观时,既有内学,也有外学伶人承应。如道光二年十二月“十六日,请皇太后听戏,重华宫承应。巳初三刻五分开戏未初三刻戏毕,辰初进门。中和乐、十番学迎请。《固金瓯宝祚灵长》(外学庆成、张福)、《勘问吉平》(钮彩)、《温凉盏》(内学六出)、《追舟》(魏得禄)、《古城相会》(李兴儿)、《盔甲》(翠杖)、《万福骈臻崇盛世》(内学)”。但也有宫廷女性自己看戏的情况。
一些小型的娱乐承应戏,一般在自己寝宫,演内学之戏。演剧时间由自己来定,可长可短,比较随意。如嘉庆二十三年九月十二日禄喜传旨,于十月“初六日、初十日着内大学、小内学在重华宫伺候皇后戏”也。宫廷女性观剧事宜均得由内务府提前安排妥当,什么时辰演?演出什么内容?都要提前请旨,预先绸缪,以确保万无一失。另外,相同事由的演剧活动,由于内廷女眷观众的等级身份的不同,在演出内容上也是同中有异。
就皇太后、皇后的生辰演剧情况看,皇后千秋演出天数少,规模略小。而皇太后万寿节,演出天数多,规模较大,且可依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更换演出的内容,以自己的欣赏要求来定演出剧目。
(四)宫廷女性的观剧特点
1.讲究奢华排场,首先,清宫内廷演戏十分讲究奢华排场,表现在每逢帝后万寿,各州县府衙往往以此为契机普天同庆。如光绪十六年十月“恭逢皇太后万寿圣节,普天之下共献颂忱”。这一点从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万寿节时的庆典中,亦可见其规模和排场。
其次,行头、道具一应俱新。如光绪二十八年恭逢慈禧万寿“万寿在即,旧日戏衣已不鲜明。现由苏杭定织顾绣戏衣全份,为现今时代最为求新之款式,已于初六日进呈,盖共需银六万两云云”。伶人们为了承应慈禧太后十月初十的万寿演戏,更换了全套华丽的顾绣戏衣,取当时最流行之款式。仅戏衣一项就花费银两六万元,慈禧不顾国运衰微,日夜笙歌,造成了财政的紧张和短缺,其穷奢极欲可见一斑。
另外,除了宏大的排场、华丽鲜艳的行头,清宫女性观众看戏还要求名伶名班装点。光绪二十八年“皇太后于本月二十四日还宫,即召福寿部梨园并召各该内廷供奉诸色人等,闻自二十四日起至二十七日止,共演戏四日”。
从“所有”、“咸”等字眼可以看出,当时内廷一传戏,所有名伶都得奉旨入内承应。这样一来,势必引起他们的苦烦不满。“自六月下旬以后,大内无日不传诸伶供奉,故近日谭鑫培、汪桂芬、余庄儿等甚为忙碌”。苦烦的原因,可能是点到平时不多唱的戏也得能演。
2、严格的“赏听戏”礼仪规范,宫廷是制度森严、规矩严格,非常讲究礼仪等级的地方,尤其是伺候帝后,举行大型庆典活动时,规矩非常严格。有差之日,大型活动举行时的行走路线、迎请方式、观剧人员的礼仪、座次顺序等都有详细安排。
宫廷女性观众看戏时,往往要“命令”一些人来陪同看戏,称作“赏戏”。被邀请“赏戏”的人,既有一些与皇家有姻亲关系、有封号的福晋命妇等女性亲眷,也包括一些王公大臣。这部分人观剧,是帝后对他们的特殊恩典,同时也有很多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如道光三年五月十七日皇后千秋,同乐园承应《莲池应瑞》《宝鉴大光明》《寿益千春》《百福骈臻》《福缘善庆》。……惇亲王、瑞亲王二位福晋听戏”。
光绪三十年一月“公主福晋命妇等奉旨于十八日在南海观剧”。美籍画家凯瑟琳卡尔在《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中也提到“正式贺寿礼仪结束后,太后、皇帝、皇后前往戏楼,众贵妇、侍从跟随其后……太后与皇帝、皇后落座后,……皇后、福晋和格格们看戏的廊前也都放置了食物”。
尽管陪观女眷可以边看戏边品尝宫廷小点心,但仍有很多人极不情愿,尽量推脱。翁同穌曾记载光绪十年慈禧万寿节时“满洲命妇多报病,惟福馄、崧申、巴克坦布三人之妻入内,闻终日侍立,进膳时在旁伺候一切”。如此终日侍立左右,很是疲乏,遂众命妇多推辞不往。
另外,陪观的女眷们需要提前到场“十月初十是慈禧的生日,唱戏七天,前三天后四天,戏码都是吉祥戏。……王府的福晋们,内务府大臣的夫人们和慈禧娘家的女眷们,都在慈禧生日之前到颐和园去住,一共约有十数人。另外还有对陪观女眷着装的要求。
裕容龄在其回忆录《清宫琐记》中云“慈禧生日的正日子,大家都在六点多钟起来,姑娘们穿蟒袍,戴朝珠,两把头上挂两个大红穗子,福晋们都穿蟒袍和褂子,头上戴垫子,皇后在褂子外面戴一金项圈,上缀一条绣花的黄缎子飘带,飘带上缝着金的、玉的和翡翠的小剪刀、熨斗、尺、顶针等缝纫用具,又戴三付朝珠,光绪穿蟒袍褂子,戴朝帽,戴三付朝珠”。穿衣戴帽虽是小事,但史料中事无巨细的进行了记录,可见宫廷礼仪是不容丝毫马虎的。
除此,陪观的女眷们还要由皇后领着对太后行三跪九叩礼,递如意,礼毕到指定地点听戏。第一次到宫里来听赏戏的,还要上去给老佛爷叩头谢赏,足见宫廷观剧礼仪的繁缛。
陪观“赏听戏”的王公大臣,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同治光绪年间,每逢初一、十五等节令演剧,或慈禧万寿,大臣们常被“赏戏看”。官员们在接到观戏通知后,要沐浴更衣,身着蟒袍补服按时入宫,并在指定位置就座等候。
总之,宫廷女性作为有权势的特殊阶层,虽然是女性观众群体中的少数人,但是由于她们的观剧行为具有很大的政治性和仪典性,对于推行伦理教化思想,引导中下层女性观众的审美导向,具有特殊的风向标作用。
除此,在宫廷内生活的大量的宫女们,也是内廷女性观众的一支。主子们看戏时,她们也能够跟着蹭戏。但是从观剧的主动性角度分析,皇后主子们等上层女性拥有很强的主动性,有点戏、赏赐、甚至改戏的权力,而为皇家服务的宫女们,却没有主动权,是被动看戏的群体。清末常有太监宫女串戏供慈禧娱乐的情况,可见她们受清宫演剧环境的影响之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