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楼市温州LOUSHIWENZHOU
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降低家庭教育开支!当中央层面连续为楼市、教育定调,学区房降温正成为共识。北京的多校划片、上海的名额分配,大体上展示了两种典型措施,并对学区房降温起到了一定效果。
这两种措施,在温州也已局部出现。今年起,我市优质示范普通高中(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和县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比例,提高到不低于60%。
瓯海区三垟街道、新桥街道、景山街道,开始多校划片。同时近几年,市区多所学校开启招生预警,部分生源开始分流至周边学校,也体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多校划片。
以上措施,颇有试点意味。倘若接下来学区房依旧保持热度,试点有效,不排除将上述方式进行更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
那么,对温州来讲,多校划片与名额分配,哪项措施更有利于学区房降温?我们不妨结合温州实际情况,展开讨论。
以下讨论范围较为粗略,并不涉及具体细则,并以当前教育、考试模式为前提。
02
楼市温州LOUSHIWENZHOU
先说说多校划片,即将2所及以上学校辖区合并,采取摇号方式,将辖区内的生源分配打通,就像如今鹿城区高中招生的“三校”那样,随机分配,让各校生源质量趋向均衡。
因此,多校划片必须“肥瘦搭配”才有效,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比如,假设将市实验中学与2中海坦校区多校划片,即意味着进入名校的概率%,必然引起房价上涨。
假设将市实验中学与一所中等水平的初中多校划片,那么可能将原先两个辖区房价可能一跌一涨,实现均值,但对于不少家长来讲可以赌一把。
市实验中学假设将市实验中学与一所较差水平的初中多校划片,那么学生有50%概率进入一所几乎没人考上温州中学、不足一半人上普高的初中,想必就没什么人敢赌这一把了,房价可能会重挫。
以上假设都是短期内可能出现的现象,当生源均衡之后,在不同教师、管理团队之下,会取得怎样的效果,对房价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本无法预测。大概率,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当然,多校划片也还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部分区域的几所学校,整体水平较低,无法“肥瘦搭配”。比如,鹿城西片(双屿及以西)没有名校,倘若跨大区域与双屿以东区域的名校“肥瘦搭配”,则打破了就近入学原则,势必在早晚高峰造成更严重的拥堵,为学生及家长带来不便。
其次,特殊地形区域,倘若只有1所学校,多校划片也会有问题。比如七都岛,当前仅有1所小学、1所初中在建,倘若多校划片,势必要与鹿城大陆上的学校联合。
当前,仅有1座七都大桥连接七都岛与鹿城大陆,对于学生、家长来讲,跨江上学也会给早晚高峰的七都大桥带来极大的交通压力。
建设小学、市实验中学七都分校效果图当然,随着城市化持续推进,今后鹿城西片不排除出现好学校的可能性,七都岛也规划了第2所小学、第2所初中,未来或将有多校划片的可行性。
03
楼市温州LOUSHIWENZHOU
名额分配,当前仅限重点高中,若想更好地平衡生源、降温学区房,势必要扩大范围,将非重点普高也纳入。
在当前的名额分配措施之下,已能确保绝大多数初中(个别较差的初中,在重点高中降20分后,依旧无人达标,从而取消分配名额)都有人能上重点高中。
然而,部分家长买学区房的目的,并非为了孩子上重点高中,而是确保其能读普高。毕竟,好的初中几乎所有学生都能上普高,差的初中大部分学生上不了普高。
当普高率控制在50%内引发不少学生、家长焦虑,那么想要给学区房降温,将非重点普高也纳入名额分配其中,让多数初中的普高率向50%靠近,不失为一个方法。
南浦实验中学锦江校区(28中)。来源:百度全景
当然这时候有人会说,凭什么要让差生上好的学校,好学生读差的学校?!这是一种结果导向,并没有结合不同学校的不同环境、氛围,及其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带来的影响。
比如,一个名校的中下甚至垫底的学生,初中3年必然不会拼尽全力去学习,甚至自由散漫,结果他考上了普高。一个差校的学生,初中3年付出努力甚至拼尽全力,结果也只是考上了普高。从过程看,这是一种不公平。
因此,名额分配,并非让差生上好学校,而是让更努力的学生上好学校,让学生在自己眼前所看得见的平台里,力争上游,就能获得应有的成果,而非被平台压低了天花板。
更狠的如宁波,直接将名额分配到班级,这有利于杜绝重点班的出现,但也可能导致班级氛围、同学关系的紧张,有矫枉过正之嫌。
04
楼市温州LOUSHIWENZHOU
无论是多校划片,还是名额分配,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杜绝人为操作现象的发生。否则推出这样的措施,失去了初心。
以上均为探讨,却并不排除未来实施的可能性。不过,一般来讲,它们不会来得太突然、太猛烈,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不少人将成为变革的牺牲品。
要知道,买学区房的,并不一定是多有钱的人,更多的只是重视子女教育的中产阶级。不少人卖了大房子,买一套高价老破小,只为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完成入学之后,尚需以学区房这一保值的资产,换回原来的大房子。
倘若政策变化来得太突然,他们很可能一夜返贫。当前不少买了学区房的人,孩子进了名校,却担心学区政策的突变。也有人到了需要买学区房的时候,却犹豫不决、不敢下手。他们并非不知道风险,但面对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还是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如何在变革中维护他们的利益,这很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老破小学区房实景十多年前,温州的公办学校,尚且有一部分择校名额,家长花费3-4万元,即可送孩子进入想要的学校。由于优质公办学校的择校名额有限,以至于滋生了灰色空间,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后来,公办学校取消择校名额、一律就近入学,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这种进步之下,滋生了学区房。比起当年一次性花费3-4万元,如今数百万元的学区房,哪怕它能保值甚至增值,其高门槛也令许多家长承受不起,甚至沦为炒房工具、抬升了房价。这时候,学校之间的差距所带来的高价学区房,又成了新的问题。
多校划片、名额分配,它们都只是在当前环境下,解决当下问题的一种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演变,今后还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仍需推出新的措施,当前我们无法预料。
从根本上讲,学校之间的差距,还在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的不均衡。当城市化持续推进,扩大城区范围、提升城市化质量,那么届时,生源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学校之间也相对更均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