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白癜风品牌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王旭东:故宫如何打造东西文明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电题:故宫如何打造东西文明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专访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倪伟

“文化不能一家独大,不管它是小还是少,我们都要去尊重。”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多次表达了交流合作引入外部视角对遗产研究的重要性。

年10月,游客在北京景山公园拍摄故宫。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近日,王旭东接受“东西问”独家专访,谈到文化交流、疫情、“文博热”、北院区。他认为,故宫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奢华与宏大,同样有开放与包容。在当下,更应该以文物和博物馆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理解与善意。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文化不能一家独大,不管是小还是少,都要去尊重”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你来到故宫之后,故宫与敦煌的合作明显增多。前段时间展出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是70年来敦煌展再次来到故宫午门,策展的想法是怎么来的?

王旭东:在故宫举办敦煌展,实际上我们的前辈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做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跟敦煌研究院有一个默契,就是想通过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再次相会,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保护、研究、传承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成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展览不仅呈现了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对话,也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互鉴可能会促成一种更新的文化形态产生,带给我们创新的力量。我们在敦煌能看到这种开放包容,在故宫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也在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文化间相互影响、创新发展下,才形成了我们文化的自信,这不是盲目的自信。

年11月,观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上欣赏莫高窟佛像的复制展品。中新社记者侯宇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你在阐述故宫和敦煌的文化内涵时提到两个关键词,开放和包容,这种内涵在当下是不是也有意义?

王旭东: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们看到在历史上,当你开放、包容的时候,国家、民族就向上发展;当你封闭、保守、自负的时候,就走下坡路。这些历史从哪里呈现?一方面在古籍文献里,另一方面就需要在文物、遗产实证中挖掘,故宫、敦煌为我们留下了实物见证。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故宫的开放包容是怎么体现的?

王旭东:故宫是明清皇家宫殿、政治文化中心,而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多元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所以我们能看到中国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甚至外来文化,还有佛教、道教、萨满教等宗教文化,在这个皇家宫殿里汇聚、同时存在,这就是一种开放包容。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无法代表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的,所以要相互尊重,尊重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文化不能一家独大,不管它是小还是少,我们都要去尊重。大家可以在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下,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故宫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化形态存在。

年12月,“妙宝庄严——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展。图为“乾隆款铜镀金嵌松石佛塔”展品。中新社记者侯宇摄

要把故宫建成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去年是紫禁城建成年,过了年之后,你对故宫的发展有没有提出新的目标?

王旭东:我们提出四个愿景,把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要让我们的展览、学者走出去,别国的展览、学者走进来,尤其希望年轻人互动起来。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文明在历史上就是交流互鉴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是追求和平的。但现在很多人对中华文明具有的世界意义和价值,不是特别了解。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新冠疫情发生将近两年时间了,有没有给你带来一些深入思考,疫情给博物馆到底会带来哪些更长远的影响和改变?

王旭东:改变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因为它改变了世界,同样改变了整个博物馆领域。怎么加大博物馆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赋予人们更多的文化力量,这是第一。第二就是怎么转化挖掘出来的价值,让更多人分享,这肯定是未来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现在“数字故宫”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把文物数字化,转化成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数字产品推出,免费让大家共享。我们还在做直播,在鲜花盛开的时候、在最美的秋天、在下雪的时候策划一些直播。去年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未来我相信会成为常态。

年9月,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体验专区”亮相北京“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新社记者贾天勇摄

要为全社会创造一种生活美学,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些年故宫也主动做了一些改变,用年轻人接受的方式讲述故宫故事。一些纪录片、综艺节目推动起“文博热”,故宫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你怎么看待“文博热”的兴起?

王旭东:“文博热”的兴起,是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相当的满足之后,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

有些人说故宫是打卡地,我觉得先打卡没关系,但是如果一直停留在打卡,就有点浪费时间。第一次是打卡,第二次可能就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再去的时候再换个角度去了解,不断地深入。从打卡变成亲近,最后从中获得一种文化的力量和熏陶,化为我们内在的东西。

年7月,“80后”小伙黎志宁用70万个乐高像素颗粒,创作完成一件4米×2.4米的微缩版“故宫”,放置在广州市番禺区东城幼儿园展览,并给作品取名为《我是中国人》。中新社记者陈楚红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很多人对故宫的兴趣还是停留在清宫剧。

王旭东:这是比较狭隘的。故宫确实是皇家宫殿,这个属性永远也不可能去掉。清宫剧是一种文学的演绎,它要表达自己的东西。如果用清宫剧来认识紫禁城、认识故宫博物院,就把它看小了。它是一个文化殿堂,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有时候我们也要从另外的角度去看皇家的这些东西。为什么那么精美?因为它们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我们不光看到它的美,还能看到奢华。我觉得是不是也得有点反思,我们能不能有一种简约美,不要奢华美,如果将更多精力用来为全社会创造一种生活美学,是不是让老百姓也可以共享发展的成果?这也是一个角度,不要只惊叹太美了、工艺太精湛了。年轻人要慢慢去思考,不可能一下就能领悟。不要着急,我们会不断有一些东西来吸引年轻人,还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年2月,故宫博物院推出“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该展览为常设展“御医药馆”。医药文物是故宫博物院众多收藏中富有特色的门类,是反映清代宫廷医事活动的重要实物遗存。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北院区明年有望开工,定位为综合性的现代化博物馆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故宫因为内部空间不足,之前在海淀规划了北院区(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年项目启动),北院区现在有什么进展?

王旭东:一开始规划北院区,是因为故宫很多大型文物没地方保存、修复、展览,但现在已经远远超过那个设想。明年应该能开工,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对公众开放。那时候,我们保护修复的条件、文物收藏的库房条件、展陈条件会大大改善。

北院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空间应该能达到6万平方米左右,比本院的展陈空间大很多倍,未来很多观众从没见过的文物都可以在那里展出。北院区会为观众提供另一个选择,可以去看文物展览,没有买到故宫门票的,在那里有数字展,可以在影院里看整个紫禁城。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化博物馆。我们充满期待,但是需要艰苦的努力。

年10月,“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故宫近些年引入了包括阿富汗、希腊、俄罗斯等国家的文物展览,今后还会在故宫看到其他的外国展览吗?

王旭东:未来的国际交流对话会更加频繁和多元,明年的国际展览已经筹备好了,只等疫情得到控制以后,就能布展。

年10月,“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对话太重要了,只有对话可以消除误会,消减纷争;没有对话,留下的全是猜测、猜疑。我觉得文物互换展在文化交流对话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透过文物可以看到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人的认识。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当我们找到了相同点,纷争不就可以放在一边了吗?现在的问题是对各自的不了解。(完)

受访者简介: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王旭东,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石窟、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与预防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年开始文物保护工作以来,主持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工程60余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20项,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机构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甘肃省领军人才工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