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不老的北京人用脚步丈量北京胡同,带您探寻、体味胡同的老故事与新生活,和您一起了解、感受京城独特的文脉、文化与文明
各位朋友好!要说这改版还真是有了变化,我们第二季第一篇发布快一个月了,第二篇却迟迟不见?是否大家都很纳闷呀!主要是主创的同志最近太忙,这不终于有空了,赶紧恢复正常!但也需要与大家说一下,我们第二季计划二天一更,给工作忙的同志多留些时间慢慢看。
开始今天的内容前,先介绍一位新朋友--老Y的夫人李老师,李老师快人快语,使我们收获了许多新的发现。
我们这次主要走了地安门西大街以南、地安门内大街和景山西街以西、景山前街以北、北海公园以东这么一块区域,主要有恭俭胡同、恭俭1-5巷、西楼巷、油漆作、磨盘院、米粮库胡同、北海北夹道、高卧胡同、房钱库胡同、雪池胡同、大石作胡同,这一片明清时期在皇城之内,靠着紫禁城越发的近了,特别在北海东侧的区域属于内官监,是为皇宫服务的仓储之地和人居之地,有不少老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曾经的宫中太监胡同
恭俭胡同是一条南北向多米长、5米多宽的大胡同,是明代内官监的所在地。虽然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吸取唐宋等朝代宦官干政的教训,严禁宦官涉足朝政,并在宫门口专立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怎奈成祖朱棣上台后,念及靖难之变中宦官相助,对宦官不断扩大权限、委以重任。以后各朝似有更甚,使得明代是宦官干预朝政、专权胡为比较厉害的朝代,宦官机构大大超过以往朝代。
据文献史料,明成祖定都北京后,设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构成的二十四衙门由宦官掌管。十二监是: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和都知监;四司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和混堂司;八局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和司苑局。看起来是不是已经够多的了?可实际上在此之外也还有不少其它机构,例如内府供用库、内承运库、司钥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御酒房、御茶房、刻漏房、更鼓房、盔甲厂、安乐堂等等,涵盖了皇城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外廷和社会,可见当时宦官掌控的权力之大、范围之广。
据《明史.职官志》所载:“内官监是明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执掌木、石、瓦、土、搭材、东行(烧砖)、西行(烧琉璃瓦)、油漆、婚礼、火药十作,以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官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窖诸事。”永乐年间,郑和即为内官监太监,也即内官监的一把手,他就是在此任上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一方面说明皇帝的信任与支持,另一方面与他掌控着大量资源、能够保证补给恐怕也不无关系。当年郑和的官衙就在恭俭胡同中,而其居住地则在不远的德胜门内大街三保老爹胡同(今三不老胡同)。
入清后顺治朝仍保留有内官监,康熙年间予以裁撤,改设会稽司隶属内务部,但地名保留下来。《旧闻考》中载:“监今废,其地犹名内官监胡同。”由于地处皇城之内,机构虽被撤销但一些仓库、作坊仍然存在,如米粮库、大小石作、油漆作、花炮作以及冰窖等等,继续为皇室服务,仍由内务府太监执掌。因此清代以来不少太监在此购宅居住,光绪年间被俗称“内宫监”胡同。
民国时冯玉祥将军将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紫禁城,宫内太监也都四散而去,各色人等包括一般百姓陆续住进此胡同,人们就将胡同名称去“内”并以“宫监”的谐音、取“温良恭俭让”之意,改叫恭俭胡同。解放后曾经住在胡同3号院儿的著名作家叶君健的夫人袁茵在《往事重温》一书中写道:老北京拉三轮的都知道这里原叫“宫监胡同”,是宫中太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慈禧太后的大总管李莲英的后代和最后的太监袁大爷,在年我们搬进胡同时都还活着。
在恭俭胡同西口的西楼巷内有一块祗园寺旧址的牌子。祗园寺是清乾隆年间的私庙,原址为明万历年间内官监宦官所建的真武庙,院子不大,现在已看不出寺庙的痕迹了。胡同的18号是大马关帝庙旧址。关帝庙在不少地方都有,人们崇敬关公诚勇重义,也视关公为财神,内官监供奉关帝当在情理之中,只是庙中还供奉了关公的坐骑赤兔马,所以叫大马关帝庙,如今都已是民居。
再往南43号是三官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供奉的是上元天官唐尧、中元地官虞舜、下元水官大禹,清光绪年间重修,目前基本保存完整,已腾退出来正在整修。胡同的南口在明万历二十九年()建有三圣寺,亦由内官监出资“发心虔诚盖造”。因所属火药作、油漆作、米粮库等皆为易爆易燃之物,寺内供奉“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赤心忠良隆恩真君、护国崇宁至德真君”。清光绪三十三年()重修后改名火神庙。民国三十一年()商人居士文显通出资再修后成为庆云寺,至此由最初的道观改为佛教寺院,现正在重新修缮。一条胡同内有几座庙宇似不多见,可以想象当时的内官监是个比较富裕的内衙,也由于管辖范围较广真心需要多方祈福保佑。
好了,今天先到这儿!回见儿!
(保护原创,尊重知识产权)
三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