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社区的微景花园项目、展现老北京文化的小细管胡同博物馆项目、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楼门微型图书室项目……记者近日从景山街道举办的“助五社同行建和谐微景”年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暨“微景家园”建设启动仪式上获悉,今年,景山街道将联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五方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微公益项目,并号召居民积极参与,共同装扮家园。
“微花园”是胡同居民自发美化环境的方式,植物们见缝插针地分布在胡同各个角落,小体量却是胡同最独特的景观。今年,景山街道将启动“微景花园”项目,在美后肆时设立示范中心,展示“微花园”种类和建设方法,同时在街道八个社区分别开展居民自主报名,设计团队通过走访、调研报名点位,选择各个社区最具潜力及代表性的居民院落进行微花园设计改造,作为项目落地的特色样板成果。
景山街道“胡同园丁”代表发出倡议“目前八个社区的微花园主题已经确定,融合了各个社区的在地文化,比如吉祥社区的微花园主题是‘居之美家之美’,魏家社区的微花园主题是‘邻里融合’,汪芝麻社区的微花园主题是‘垃圾巧分类绿植美家园’,皇城根北街社区的微花园主题是‘中草药中医养生’等。”项目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介绍,社区微景花园样板建设将于今年10月完成。
魏家社区的居民杨铁粱和邻居们共同认领了小细管胡同博物馆微公益项目。“我们小细管的居民基本上为本土居民,邻里和睦,大家对胡同的归属感、对社区的认同感都很强。大家商量着把家里的一些老物件、绘画、剪纸作品、毛绒玩具等挂在胡同进行装饰,同时种植花草美化胡同,大家都希望胡同环境更美、生活更舒朗宜居。”杨铁粱说。
皇北社区的居民赵六九是区文艺家协会会员,也是一名传统文化传播者,主要从事珐琅和珐琅画的教学工作。去年在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他组建了“75号楼文化站”,组织居民以手工制作体验的方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75号楼改造“楼门文化”硬件设施,“75号楼文化站”计划建设楼门微型图书室,打造一分钟文化站,辐射周边的居民、学生、文艺爱好者走进文化站学习交流分享。
杨铁粱和赵六九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景山街道“胡同园丁”。目前,景山街道已寻访培育一批“胡同园丁”,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居民,有的是社区工作人员,有的则来自辖区内的非公企业,他们是社区自治的积极参与者。活动当天,来自不同层面的“胡同园丁”代表,分别以争做“靖”“净”“敬”“劲”“静”“竞”字园丁发出倡议,将辖区居民、共建单位等服务对象转化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夯实根基、协作联动、服务家园建设。
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下一步,景山街道将深化党建引领,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化“五社联动”,寻访培育更多的“胡同园丁”,共同美化家园,扮靓中轴线。
“我的家园由我守护”,街坊邻居们积极参与“守望岗”值守,用上我们的“顺风耳”“千里眼”,当好社区“看家人”!
文字/庄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