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主持‘网络言行请三思’的超话并发表微评说:“宣泄畸形快感,喷发心理毒素,一些网络言行,夹枪带棒,让人不寒而栗,更带给受害者永久的心灵创伤。”

在当今污浊横流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暴力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

人性在网络的放大镜下,早已经变得千疮百孔。与此同时,我们交流沟通的工具,也逐渐成为了伤害他人的凶器。

其实仔细一想,每当有网络暴力发生时,往往离不开这三类人:

一、煽风点火的始作俑者;

二、自诩正义,盲目跟从的乌合之众;

三、现实中沉默的大多数。

始作俑者,网络暴力的开端

人们常说,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恶,凡事有因,也会有果。

时间久了总感觉有些不对劲,仔细想了一下,这世界上还是有无缘无故的恶的。

当年在美国发生了一起著名的网络暴力事件——梅根事件。

梅根事件——美国网络暴力第一案

美国少女梅根因为身体超重的原因,经常沮丧,并且心思非常敏感。为了交到朋友,她在MySpace社交平台上注册了一个账号。

不久后,她在网上遇到了一个名叫乔西的男孩,仿佛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梅根还觉得乔西有点儿喜欢自己。

结果,根本没有乔西这个人。这一切都是梅根朋友的妈妈德鲁为了好玩所虚拟的人物。

没过多久,德鲁借着乔西的身份开始咒骂梅根,对她进行人身攻击。时间久了,朋友们也开始疏远她,有的甚至加入了这场‘游戏’中。

辱骂梅根的人越来越多,她终于忍受不住,向母亲哭诉道。“妈妈,这些人太恐怖了!”随后在卧室终结了她的一生。

当梅根的母亲对始作俑者德鲁提起诉讼的时候,她觉得这不过只是一场‘游戏’而已。

一句游戏而已,至今想来仍然遍体生寒。

鲁迅先生曾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过一句话,我觉得稍加改动,断章取义一下,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鲁迅先生肖像

邪恶的人,从来不去理会他人的感受。

有些人是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而去伤害他人,就如梅根事件中的德鲁一样;有些则是为了私利,现实中那些‘带头冲锋’制造无数‘热点’的营销号便是后者。

为了让话题长久,他们施以各种手段,或造谣生事,或搬弄是非。利用道德的外衣隐藏自己的贪欲,在人群中孤立他人,反复捶弄人的精神。

此二者皆可恶,他们通常是‘恶’的源头,网络暴力的开端,每当一些事件被蓄意点爆时,他们就会在阴沟里高高在上,露着得逞的笑容,冷血而又残忍。

乌合之众,网络暴力的最大推手

《3年A班》是年初日本最火的校园悬疑推理剧。

它主要讲述美术老师柊一飒为找出女学生景山自杀的真相,把班上同学囚禁起来调查的故事,并在网上进行直播。

自杀的景山是游泳明星,由于她喝维生素的视频被人偷拍,并被恶意篡改成偷喝兴奋剂,导致她游泳生涯断送。

事后,班上同学对她冷言冷语,网络上不明真相的喷子也都对她恶语相向,如此种种迫使景山走向自杀。

期间,在故事中发生有趣的一幕。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视频组织的头目就是学校的老师。

有在游泳部的学生说,凶手就是体育老师坪井,因为他曾经开除过女学生,于是矛头纷纷指向了坪井。

然后美术老师柊一飒暗示大家,犯人是武智老师,因为景山死亡时曾和武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网络上又对武智老师口诛笔伐……

事情经过不断的反转,网民们一次次的随波逐流,抨击了一个又一个对象,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肆意进行网络攻击,可是到头来他们所抨击的都不是真正地凶手。

事后,他们才明白,真正地凶手就是端坐于屏幕之后的自己,正是因为他们的盲从才导致了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写到。

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这些乌合之众苦于思辨能力有限,判断问题通常感性片面。

所以每当有事件发生时,他们从不追逐事件本身,只是一味地盲从心中的所谓真相。只要能宣泄他们心中的畸形快感,那么对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始作俑者固然可恶,但盲从的乌合之众更加可怕。

他们不辨是非、无视善恶,利用群体的力量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擅自给人定罪,每一句恶毒的话都是加在受害者身上的私刑。他们是始作俑者的称手武器,是网络暴力的真正推动者。

只是,身为乌合之众的他们从来不去思考。他们,凭什么随意审判别人的灵魂。

沉默的大多数,是网络暴力的纵容者

其实,搬弄是非的人少之又少,只是每当有网络暴力发生时,往往都是这些少数人占据上风呢?

英语有句古谚,叫做‘房间里的大象’。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们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或状态,视而不见,合谋性地沉默表示不知以此来明哲保身。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们怕惹祸上身,于是大家伙儿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充当了‘沉默的大多数’。

或许我们单纯地认为,只要我们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就能避免成为一个坏人。

诚然,恶人的劣言坏行确实可怕,但是好人的熟视无睹同样也能伤人。

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一种口号,那么无声之中我们就是在放纵网络施暴者的恶行。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成了网络暴力的共谋者。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们应当审视自己,当网络暴力连续发生的时候,当鲜活的生命接二连三逝去的时候,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真的敢说手里没有沾上无辜者的血?

细想一下,网络暴力离我们并非遥远,如果任由它这么没有边界,愈演愈烈下去,那么极有可能降临在你我的身上。届时,谁会为我们发声?

戴尔·卡耐基说过:“在你过去的生活中,你伤害过谁,也早已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你。他决不会记住你的优点,而是记住你对他的伤害。”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尤为注意,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行请三思,不要让沟通交流的工具成为隔阂人与人的凶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