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7“嘀嘀”!直行,发现障碍,转弯,行进……卸“货”!随着“嗒”的一声轻响,代表货物的小滑块灵活地从车斗中弹出,稳稳落在行进场一角,旁边一直睁大眼睛紧张观察的孩子终于开心地欢呼起来。11月22日,在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的科学课堂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任课教师刘红告诉记者,孩子们练习的这个项目名叫“避障小车”,是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中精心打造的“智慧课堂”项目。为了使“小车”——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的意图,孩子就必须要将自己的思路、方法和手段通过机器人能够理解的形式——编程来告诉机器人,使得机器人能够根据人的指令一步一步地工作,从而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智慧课程既提升了创造力,帮助孩子跳出思维定式,同时也增强了孩子自信心和专注力。参与了本项目的五(1)班学生丁嘉琪兴奋不已:“大家一起努力,遇到困难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有时二三十次试验才能换得一次成功,从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了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伟大。”教学主任张雪玲告诉记者,除了科学课的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学中发挥作用,比如语文课的希沃白板和希沃助手、互动反馈,美术课的微录仪等。在语文课堂上,记者亲身体会到了人工智能的妙处:学生在座位上轻轻一点,讲台的屏幕上已经纤毫毕现,运用多屏互动技术,全班的数据、每名同学的数据被任课教师一览无余,这便于教师及时、全面了解各组研学进展、深度以及困难,从而选择典范小组进行分享,为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打下基础;美术课正讲到“制作藏书票”这一节课,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使反馈变得更加科学,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在美术课微录仪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生成宝贵的课堂资源。小组中的学生是否在进行操作?他们做到哪一步了?很多时候,在小组进行讨论、操作时,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具体地指导一两个小组,了解他们的情况;或者走马观花式地每个小组都看看。但是在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的美术课堂上,美术教师刘千惠只需要站在讲台前的电脑屏幕前,就能够一目了然班上所有小组学生的操作情况。因为刘千惠老师借助了学校新学期刚刚引入的微录仪技术,这个技术能够完整地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记录下来。人类社会正由信息时代过渡到智能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生活已悄然成为常态,也是教育不可回避的新环境。石景山区实验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上已经率先迈出了一步。据了解,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学生获得国家、市、区各类竞赛一等奖55人次,二等奖50人次,三等奖74人次等,学校被评为教育部信息技术试点优秀单位、北京市教改创新领军学校、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并成为了PDC项目联盟学校。“如何让代表未来的教育技术与现在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